语言作为人脑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产物。人们运用语言整理思想、传递信息的口头交流或书面作文的过程就是一种思维运作与外化的过程。因此语言与思维同在,哪里有语言的运用,哪里就有思维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将语言形诸文字的写作活动也就是一种纯粹的思维活动。写作既离不开“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丰富联想与想象,也离不开抽丝剥笋、针脚绵密的逻辑推理,而这正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表现。写作更是一种扎根生活,思考人生,立足现实,把握未来,充满探索充满创造的活动。从生活素材的提炼到主题思想的开掘,从生动形象的塑造到优美意境的营构,从人情物理的生发到天地万象的洞察,要求写作者具有充满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独创性的创造性思维的品质。而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形成离不开对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因为批判是创造的前提,写作中的许多创造直接源于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对现实的批判。写作者要想使自己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新鲜夺目(有个性、有风格、有发现、有创意),就要敢于用批判的眼光去辨伪去妄,推陈出新,即敢于超越陈品陈说,另辟蹊径,大但创新。鲁迅先生忧愤深广的文学创作之所以独立高标,就源自他对封建文化封建礼教、对民族痼疾和社会时弊的深刻批判。同时,批判还有助于提高创造的准确性。富有创造力的写作,总是在对生活素材的反复提炼与概括中,在对文思文理的反复揆度与权衡中,在对原稿的反复修改与润色中完成的。这种“反复”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批判过程。有了这个过程,作者笔下的作品才可能日趋完善与精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可谓“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正是这番反复历练的苦心,才造就了《红楼梦》文学语言的炉火纯青、人物形象的光彩夺目和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才造就了王力的现代汉语研究所凭借的白话文语言体系的蓝本,才造就了一大批红学专家。可见,没有批判精神,也就没有写作中的创造意识;没有批判性思维的运用,也就没有写作中的创造。因此甚至可以说批判性思维是写作创造之母了。 学生的作文训练不同于作家的自由创作,不要求达到作家创作的高度。但学生作文也讲求语言的准确运用,讲求材料的合理取舍;也讲求中心的深入开掘,讲求立意的独特新颖;甚至也可讲求文思的机巧与个性的张扬。因此,学 生作文的过程也体现了写作主体内在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也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独特影响。在作文教学中应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整理思想的能力。而在思维训练中若能有意加强批判性思维在作文指导中的培养与运用,无疑能充分激发学生在作文中的创造意识,进而有效提升学生作文的层次,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批判性思维的动因是“反思”(Reflection),它可以用来批判、否定原有的思维框架和思维定势,使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学习中反思愈深,就愈能发现知识的“空洞”,就愈能产生疑问,形成假设,并不断促使学习者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或事实去破解疑点,验证假设,最终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批判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借助反思的动因通过师生的双向互动来实现。一方面教师运用自身的批判意识通过作文指导来唤起学生现有批判觉悟,使之在构思成文的过程中自觉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武器来不断提高作文的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在作文实践中,通过对立意、选材、谋篇、表达等基本环节的不断“反思”,又可不断强化自身的批判能力,提高自身批判性思维的品质,并反过来作用于教师的指导,使教师得以在更高的起点上发挥自己的批判性点拨功能。如此以学生作文的实践为纽带,在教学相长中,不断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运用与发展。 通过抽象,任何思维从简单到复杂都可归结成一个三项式模式。它由前提性的“出发知识”(S)、中介性的“接通媒介”(M)和结论性的“结论知识”(P)三项组成,揭示出思维过程的一般规律:人的思维过程总是以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经验为起点,通过一定的接通媒介推导出新的知识的过程。接通媒介的不同决定思维形式的差异。如写作中通常所运用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就分别以形象形式的知识(可以直接感知的表象)、抽象形式的知识(概念、判断等)和人的直觉(人脑中的想象、猜测和洞察力等非逻辑的功能)为接通媒介的。而批判性思维过程也应该体现出三项式模式所揭示的一般规律,只是其接通媒介是一种特殊的带有思辩色彩的观念形态的知识而已。因此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来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首先必须引导学生不断积累和丰富“出发知识”。教师应该以一种民主开放的意识利用课内外一切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学习与交流,帮组学生掌握各类有助于在写作中充分运用批判性思维的知识。如通过学习与交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哲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以增加批判性反思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掌握一定的文艺理论知识和逻辑推理知识以增强批判性反思的合理度与精密度;通过学习与交流让学生掌握大量的关于某一特定问题或话题的各种思想观点、各类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以增强批判性反思的自由度与灵活度。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厚积薄发上下功夫。如果“出发知识”不深厚,反思所得就未必是正确合理的思维成品,无知的批判就可能沦为偏激与武断。正所谓“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如果学生知识偏狭,反思无着,批判乏力,想要在作文中有所发现和创造,也就成为空谈。为此,教师要注意以培养学生获取和储存信息的能力为目的,一方面有意指导学生养成勤于阅读,勤于笔记的习惯,自觉走以读促写之道;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举行各类专题讨论、讲演与辩论,带领学生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是激活学生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前提,也是唤起学生作文中的创造意识的基础。 思维作为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的概括、间接的反映,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所谓概括性是指思维可以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加工,将事物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而间接性则指思维可以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反映。批判性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概括性和间接性特征尤为突出。他不仅是概括地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还要进一步以此为参照通过比较分析来辨伪去妄,去粗取精。它不仅关注有关概念的正例,还注意甑别有关概念的反例,使人们对有关概念的掌握更为精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为深刻。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批判性思维这一特征,引导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大胆质疑与假设,养成勤思好辩的习惯。写作不过是一种借助文字进行思维的活动。写作技巧说到底是一种思维技巧。写作的过程也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物质化过程。学生作文一般包括观察、思考和运笔三个基本环节,即晋代陆机所谓的瞻物、耽思和考辞三个阶段。三者前后贯通,使整个作文过程构成一个有机的动态系统。批判性思维的运用也就必然贯穿在这三个环节或阶段中。首先,观察是解决作文写什么的首要一环,要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一切。一是用自己的心力耳目去直接关注周围的生活,留意生活中那些鲜活独特的人事物态,发现那些隐藏在寻常的生活表象后面的东西,练就一种见微知著的洞察力。二是通过有选择有目的的阅读去间接地了解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留意那些影响深远的社会历史、科技文化、思想观念,发现那些与成说或定论相悖的反例或反论,培养一种敢于挑战权威的怀疑精神。这种观察的结果就是对大量的写作素材系统有效的占有。而缺乏批判意识的观察就可能是盲目的肤浅的,所获得的材料也就可能是浮游无着、零碎不堪的。许多学生在作文中要么无话可说,要么人云亦云,关键原因恐怕在观察与积累的环节上犯有思维的惰性而缺乏主动批判的意识,以至于对生活熟视无睹,对书本亦步亦趋。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于无疑处生疑的习惯。其次,思考是解决作文怎么写的关键一步,从审题立意到选材谋篇,整个文章的构思过程都得经过这步来完成。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反思到所占有材料中去抽象、概括出需要表现的中心,去分析、综合出能够用来表现中心的恰当材料。要使学生的作文在立意上出新,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运用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原点,引发出各种立意的角度,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求异求变的逆向思维,或反弹琵琶,或另辟蹊径,不拘一格地确定文章的立意所在。只有经过对感性材料的深入思考所带来的思想“窑变”,学生作文的立意才可能走出千篇一律的怪圈,呈现五彩缤纷的局面。有了好的立意,还要用好的材料来表现。要使学生的作文选材能在确保自然贴切的同时达到新鲜别致的目的,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剔除那些看似无损于中心的表达却可能毫无新意的陈腐材料。解决了立意与取材的问题,运笔成文也就水到渠成了。但在运笔过程中仍然要遇上一个谋篇布局和语言运用的问题。要想使作文在结构上不落入窠臼,在语言上不流于陈腐,教师还应注意用批判性思维去培养学生惟“俗套”与“陈言”之务去的创新精神。 最后,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运用批判性思维指导学生完成整个作文的过程还仅仅是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在某一特定的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作文成品,它的质量如何,还有待在更高的评改层次上,进一步接受批判性思维的检验。因为任何文章都是作者思维物质化的产物,学生作文中也就必然凝结着作者自身的各种思维的表现形式,所以在评改中考查一篇作文的中心是否明确、结构层次是否清楚、语言是否通顺,也就是一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检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作文评改活动,还可以通过直接运用批判性思维去批判思维形式本身来实现。比如作文写作离不开对抽象思维中有关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基本形式的运用。分析文中对关键性概念的把握和运用是否准确,可以检查文章的审题是否得当,行文是否偏离中心或转移话题等。如有的学生在命题作文的审题中,把“父辈”转化为“父亲”,把“我的财富”俗化为“我的钱物”,把“生活处处有考场”浅化为“学习处处有考试”等等对概念的误解或浅识,都暴露出学生思维上粗浅的特点。分析文中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判断是否正确,可以检查文章对中心的概括是否准确,中心句的提炼是否偏离题旨,总分论点之间是否矛盾或脱节等等。分析文中的推理过程,则可以检查文章的结构是否严紧,论证是否严密。而且因为所有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的运用最终都要通过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反思思维本身的过程也就是反思语言并通过修改使之精细化的过程。同样,对文章行文表达上的精益求精,也有助于思维的不断发展。毛泽东曾经强调写文章要做到“三性”即准确性、生动性和鲜明性,这既是对作者使用语言、修辞和逻辑的要求,也是对作者整个写作思维活动的要求。所以,教师在运用批判思维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评改时,不可忽视在语言表达上对这“三性”的追求。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在整个作文教学诸环节的运用中不仅具有可持续性,而且具有可重复性,但总的趋势是可以促使学生的作文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不断发展。 参考书目: 1、 夏甄陶、李怀春、郭湛主编,《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中国人民大学丛书,1992年11月第2版。 2、 陈志良著,《思维的建构和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 3、 程世寿主编,《思维与写作》,新华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