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我国非政府组织(社团)的发展现状
时间:2008/6/11 18:44:35,点击:0

非政府组织,英文全称是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简称NGO),或Non-Profitable Organization(简称NPO),也叫Third sector(第三部门) 。就是我们日常所称的“民间组织”或“社会团体” 。它指的那些具有组织性、非政党性、民间性、非营利性、志愿性、自治性 的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社会中介组织,是介于政府组织与经济组织之外的非政治组织形态。 有的时候,人们也用“社会中介组织”来称呼。不过,非政府组织跟中介组织不能划等号。因为非政府组织也是中介组织,但有些中介组织如市场中介组织严格来说仍属于营利性组织的范畴。而非政府组织必须是非营利性的中介组织。所以,用“社会中介组织”来区别。
非政府组织主要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尤其在80~90年代的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得到迅猛发展。非政府组织大量出现后,关于NGO的研究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兴起。尤其是在美国,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以前就已形成了以耶鲁大学为研究中心的研究群体。80年代,受里根主义的影响,此类组织在美国迅速发展。相应地,大量的NGO研究中心纷纷成立。现今,美国此类以大学为基地的研究中心已达30多个。比较有影响的有:纽约城市大学的公益事业研究中心、印第安纳大学公益事业研究中心、霍布金斯大学的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杜克公益事业与志愿活动研究中心等等。近年,这些研究机构与中国的研究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于是,国外的大量研究成果也被介绍到中国,例如,美国学者赫兹林格的《非营利组织》以及朱莉·费希尔的《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李亚平等选编的《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里贾纳·E·赫兹琳杰的《非营利组织管理》、俞可平主编的《治理与善治》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迅速得到发展。在数量上,呈几何数增长。据统计,从5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的70年代,各种社团和群众组织的数量非常少,50年代全国性社团只有44个,60年代也不到100个,地方性社团大约在6000个左右。到了1989年,全国性社团剧增至1600个,地方性社团达到20多万个。而到1997年,全国县级以上的社团组织即达到18万多个,其中省级社团组织21404个,全国性社团组织1848个 。据估计,到1999年,全国各种形式的民间非企业单位总数可达到70多万个 ;在活动领域方面,已遍及各行各业,行业性、专业性、联合性、学术性门类齐全;在作用和影响方面,也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
随着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我国关于非政府组织的科学研究也开始兴起。近几年,我国成立了许多的NGO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纯学术型NGO研究机构。主要是各个大学、研究机构成立的旨在对非政府组织问题进行专门学术研究的机构。如成立于1998年的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是国内首家专事非政府组织研究的机构。
二是政府管理型NGO研究机构。主要一些政府部门为了探讨非政府组织、民间社会团体管理的新问题、新方法而设立的研究机构,它多带有政策咨询的性质。如国家民政部下设有民间组织管理局。该局不仅负责对民间组织的登记和管理工作、对地方性社会团体的登记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以及制定会费标准和财务管理办法等,而且还提供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规划方面的咨询与研究和探讨管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政策措施等。所以政府管理型BGO研究机构具备管理和研究的双重角色。
三是民间自发组织型NGO研究机构。这主要是指一些大型的非政府组织内部设立的相应的研究机构。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98年初成立的以康晓光为主任的“基金会发展研究委员会”,其宗旨就是,通过该委员会组织和实施学术研究,并通过这种研究活动推动中国改革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是网络型NGO信息平台。近年出现的大量网站也为海内外NPO机构、政府、企业、志愿者、个人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如中国非营利组织网站(www.npo.org.cn)等。

--------------------
注释
1.张莉、风笑天:《转型时期我国第三部门的兴起及其社会功能》,载《社会科学(上海)》2000年第9期,第64-67页。
2.张小劲:《政治与社会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个正在兴起的热门课题》,载《宁波党校学报》2002年第6期,第20-26页。
3.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10页。
4.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
5.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10页。
6.王名等:《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7.《非营利部门与中国社会转型》,载赵黎青主编:《非营利部门与中国发展》,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83页。
8.赛拉蒙:《非营利组织及其存在的原因》,载李亚平、于海选编:《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1998年版,第31页。
9.参见赵黎青:《柏特南、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载《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01期,第53-57页。
10.赵黎青:《柏特南、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载《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01期,第57页。
11.李景鹏:《关于非政府组织若干问题的探讨》,载《新视野》2003年第1期,第37-41页。
12.郑安云、戴雅玲:《试论非政府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载《人文杂志》2002年第5期,第148-151页。
13.曾小龙:《中介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1期,第42-44页。
14.[美]戴维·布朗、桑杰夫·抗窭姆、马克·摩尔、彼得·弗鲁姆金,(任俊英编译):《全球化、非政府组织和多部门关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2年第3期, 第41-48页。
15. [美]戴维·布朗、桑杰夫·抗窭姆、马克·摩尔、彼得·弗鲁姆金,(任俊英编译):《全球化、非政府组织和多部门关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2年第3期, 第41-48页。

(文/何云峰 马凯,原文标题: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社团)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一期)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发展非政府组织(社团)的意义
下一篇: 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对于反腐败的作为与不作..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