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制度建设的刚柔并济与构建和谐学校的思考
时间:2011/7/15 16:04:22,点击:0

制度建设的刚柔并济与构建和谐学校的思考

作者:郑敏芳1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校作为整个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和谐对整个社会的和谐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学校管理者应该重视和谐学校的构建。笔者认为,构建和谐学校的关键是制度建设,而制度建设中的核心是如何做到制度的刚柔并济。
  
(一)命题解释
  
  这个命题其实是如何处理好学校稳定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构建和谐学校的问题,而构建和谐学校的关键是公正管理,提高学校的制度建设、制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是实现公正管理的重要基础。
  “刚”与“柔”的对立与和谐关系,就学校的管理而言,就是如何处理学校管理事务中的刚性要求和人性关怀之间的平衡问题。

(二)命题内涵
  
1. 刚性化特征
  ⑴坚持正面的价值观导向。这是人的道德修养的需要,是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体现,是以德立校的本质特征。
  ⑵坚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这是办学宗旨的体现,是培养目标的要求,是教师的职业规定。
  ⑶坚持依法办学。这是学校管理的准则,是校长职业道德的体现,是校长管理水平的标准。
  ⑷坚持制度建设。这是学校实行有效管理的途径,是校长管理能力与法制意识的体现。
2. 人性化特征
  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需求为本。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物质的需求。(待遇、环境)
  ②公正的需求。(评价、分配、尊重、荣誉)
  ③发展的需求。(晋升、专业发展)
  ⑵管理的人性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制度内容、依据的人性化。(符合国家法律、符合校情、符合大多数教工的利益)
  ②制度制订过程的人性化。(校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实施、程序的科学有效)
  ③制度实施方法的人性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有效沟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3. 刚性化与人性化的关系
  ⑴坚持原则
  公正是“以人为本”的核心,现代社会心理变化趋势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学校管理的根本方向,依法办学、加强制度建设是实现公正管理的重要保障。
  ⑵夯实载体
  学校的制度建设是体现公正管理的物质载体。制度内容、依据的人性化特征和坚持依法办学、照章办事原则是学校管理的刚性化与人性化关系有机融合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学校的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是处理好两者关系的重要途径,着力工作程序的制度化和科学化是提高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⑶完善操作
  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是人性化操作的重要前提,充分关注民情、听取民意、汇集民智是人性化操作的重要途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有效沟通是人性化操作的重要方法。
  ⑷有机融合
  刚柔之间的融合主要通过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两个环节来具体实现。
  ①制度建设:刚性化特征体现在坚持价值观导向,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依法办学等方面;人性化特征体现在制度制订过程中充分听取、反映民意,制度的内容依据符合校情、符合大多数教工的利益,顺应社会心理变化的基本趋势等方面。
  ②制度执行:刚性化特征体现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照章办事、不允许下不为例等方面,人性化特征体现在操作程序的科学有效,沟通的耐心细致,关心的无微不至等方面。

(三)几个亟待关注的问题
  
1. 关注社会心理变化的趋势
  我国社会心理变化的主要趋势与特征表现为:在价值观取向上,从注重理想向强调实际的方向发展,从注重义务向强调权利的方向演变,从注重集体向强调个体的方向转化;在社会心态上,从封闭化走向开放化,从情感化走向理性化,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核心是强调对“公正”的感受2。
  关注社会心理变化趋势是构建和谐学校,实行公正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学校在进行制度建设和制度管理时要充分关注到社会的心理变化趋势对学校教工心态的影响。
2. 关注对公正的理解和把握
  ⑴公正与公平、平等的关系
  “公平”侧重于尺度的同一,即同一标准,意义中性;“公正”侧重于正当、正义,它包含了“公平”,重在正面的价值判断。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公正”的一定是“公平”的;而“公平”的不一定是“公正”的。“平等”在汉语中的第一个义项来自佛教,即无差别,第二个义项是指地位、权利、责任、尊重、义务等方面相同。“平等”的意义也是中性,但更多地倾向于负面。
  现代社会对“平等”的理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承认地位、权利、责任、尊严、义务等方面相同,即无差别;二是承认个人先赋条件、环境条件、机会等方面的不同,即有差别。中国传统文化对“平等”的理解则强调无差别,即将承认地位、权利、责任、尊严、义务的相同无差别无限扩展到任何方面,并以此掩盖或忽视对个人先赋条件、环境条件、机会等方面的不同和由此导致的获取报酬的差别的认同。后者走向极端,就和“平均”趋同了。我们所说的“大锅饭”就是这种极端理解的表现。
  ⑵公正的四个具体原则
  即保证原则、事前原则(机会平等)、事后原则(按贡献分配)和调剂原则。“公正”的四项具体原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项具体原则,公正都是不完备的3。
  ①保证原则侧重于从底线的意义上保护所有成员的基本权利。
  ②事前原则侧重于机会的平等,同时也要兼顾到先赋条件的存在,以充分开发所有成员自身所拥有的潜能,进而从总体上激发学校的活力。
  ③事后原则侧重于按照贡献大小进行合理分配,以体现每个教师对学校的具体贡献。由于机会的不同,个人努力以及能力、水平的不同,分配的结果也会相应拉开差距。但差距也有“度”的把握问题。
  ④调剂原则侧重于从学校整体的层面出发,在一次分配后,在一定范围内,对利益格局再进行局部调整,以保证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其中也有“度”的把握问题。既不能过分关注学校整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也不能走极端,搞平均主义。
  ⑶公正的具体原则的实现时序4
  从操作层面上看,受具体境况和时间阶段的制约,公正的各项具体原则之间在实现上有着先后的优先次序。从发达国家社会公正的实现时序来看,大致是先确立机会平等的原则和按贡献分配的原则,然后才形成保证原则和调剂原则。这同这些国家现代化及市场经济的“自然”发展进程相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从中国现阶段公正原则形成的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到,民众在逐渐认可机会平等和按贡献分配的原则的同时,还特别看重公正的保证原则和调剂原则。尤其是在近几年,保证原则和调剂原则几乎成为人们对公正的全部理解。并对政府行为以及社会公共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学校当然也不能置身于事外,这就是学校分配制度改革中各种矛盾难以化解的根本原因所在。
  因此,我们既要关注“公正”的四个具体原则在操作过程中的实现时序,更要关注社会对“公正”的实际理解,同时也要关注到人们对“公正”诉求的动态变化。不同的时期、学校不同的经费状况、周边类似学校的收入变化、不同的教师以及同一个教师在不同阶段中的利益诉求是有变化的。这就导致了对“公平”的理解角度和诉求强度产生相应的变化。
3. 关注制度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⑴ 制度建设的四个层面
  ①制度的运用层面。在这个层面,我们更多地关注制度的运用,即遇到一件事情,考虑到后续相关的影响,针对这件事情可能考虑的方面制定出一个规定,以规范管理。这是制度建设的初创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事后补充,即被动的应对已经出现的矛盾,然后适当考虑其后续的影响作出的制度安排。
  ②制度的结构层面。在这个层面,我们更多地关注制度的体系结构,即从全局考虑制度的覆盖面以及相互之间的有机衔接,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系统。我们现在有的学校在尝试引进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其初期往往着眼于学校管理制度的结构和完善,这是制度建设的一般阶段。这个阶段突出的特点是从系统的角度对其组成部分进行多维思考。考虑的重点在于各具体制度之间的关联、制约和影响。从中发现制度缺陷或制度缺位,这是主动与被动的结合,其关注的焦点在于制度供给的量。
  ③制度的效用层面。在这个层面,我们更多地关注制度体系的有效性。即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充分考虑到教工的心理参照系和心理预期,平衡制度功能以及完善制度运行机制。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关注已有制度的效用,同时在“效用”的原则下进行主动的修订与完善,其关注的焦点在于制度供给的质。
  ④制度的安排层面。在这个层面,我们要关注创新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结构平衡关系、功能协调关系,同时更要关注创新制度的力度、强度以及推出的时机。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以完全主动的态度关注新旧制度效用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以及新制度出台的时机,其关注的焦点在于制度供给的强度和机遇。
  ⑵ 制度建设的有效性
  ①制订过程
  学校制度的制订过程是校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推进过程,是了解民情、听取民意、汇集民智的人性化的制度建设过程。制订制度是为了执行,而有效的执行只有在得到绝大多数教工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是制度建设、制度管理中刚性化与人性化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换句话说,是刚性制度的人性化体现。
  ②制度内容
  制度内容的有效性要关注几个问题,首先要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倡导主流的价值观导向。其次,要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符合校情,顺应现代社会心理变化的大趋势。再次,要充分考虑教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绝大多数教工在特定时段中的利益诉求。最后,要关注操作程序的科学性,同时更要具有可操作性。
  ③制度结构
  制度结构需要从三个维度进行思考。一是内容,即制度的内容覆盖面,侧重全面;二是关系,即各项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侧重科学、合理;三是时间,即制度的时间特征,侧重适时和衔接。
  ⑶ 程序的科学与有效
  ①程序的科学性
  其一要握好程序制定的价值前提。即该项程序设定的目的、目标是什么,它是否符合我们当前的情况。其二,要把握好程序制定的事实前提。即制定该项程序需要的科学手段。不同的程序需要有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手段需要有不同的科学知识。
  ②程序的合法性
  其一指是否在法律允许的权限范围内,是否符合上级的有关规定。其二指是否履行了所规定的程序环节。其中还有一个程序的平等问题。即除了程序的履行顺序之外,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对每一个人是否平等。
  ③程序的公开性
  人们不仅要求公开结果,而且要求公开过程,即对实现结果的每个程序都需要有所了解。正如一个古老的英国谚语所说:“正义不仅要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能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④程序的完备性
  即程序的每一个顺序环节都应该有相应的规定内容和操作要求,或者说是质量要求。现实生活中的“走”程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是我们的有些程序在某些环节上缺乏相应的质量规定和操作要求。既然缺乏相应的质量规定和操作要求,客观上就给想打“擦边球”的人提供了“走”形式的活动空间。
  ⑤程序的严肃性
  程序执行的严肃性得依靠程序的完备性作为技术保障。因为程序是一种过程中的操作顺序,我们不能满足于经过了这样的顺序,更要保证操作顺序的质量要求。要使程序的操作质量得到保证,一是需要程序本身的完备性,二是需要执行者的综合素质。只有程序的操作质量得到了保证,程序设置的科学性、合法性、公开性才能得以真正的体现。否则再好的程序设置都有可能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 沈杰:中国社会心理十年嬗变:1992-200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 第21卷 第1期。
[2] 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 作者简介:郑敏芳系上海市中国中学教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生。
2 沈杰:中国社会心理十年嬗变:1992-200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 第21卷 第1期。
3 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4 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本文已公开发表,见李进、何云峰主编:《理论经纬·2010》,安徽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4月第1版,书号:ISBN 978-7-5461-1740-9.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从阿曼·阿尔奇安《产权经济学》看私有产权..
下一篇: 政府对水的社会管理责任:人水和谐的基础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