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从市场供求角度探讨新农村土地改革路径
时间:2010/4/10 23:00:28,点击:0

本文发表于:周鸿刚、李进主编,黄刚、何云峰副主编:《理论经纬•2009》,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12月版。

土地,对于大多数研究农村土地改革的学者来说,始终是一个沉重的字眼。 当我们已经习惯于收获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累累硕果时,真正关注中国农村现状的人,恐怕从未感到乐观。改革开放所展开的农村土地改革依然在努力地按照新古典的基本理论追求市场化和新制度学派的理论推进产权清晰化 ,但其最终能否惠及六亿多中国农民,结论仍不得而知。毕竟,当农村土地问题成为农民维权活动的新焦点时,意味着在农村土地改革这条路上,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人多地少,注定了中国进行土地改革所走的路不同,也注定了其道路的艰辛。20世纪以均分为共同特征的土地制度安排都只能是以村社为边界按照人口分地,就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种资源环境制约的结果。我们曾津津乐道于以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的奇迹,然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在提醒着我们又一个奇迹需要我们去创造。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奇迹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新时期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农村建设”能否突破这一限制中国农村发展的桎梏,时间将给以检验。不过,“昆山模式”、“重庆农地入股”等一系列创新已取得成效。对于新一轮的农村土地改革,我们有理由期待。
在中国进行新农村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不容置疑,值得探讨的是如何寻求最合适的改革路径。农村土地改革的空间其实很大,得出最佳路径的关键是既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耕者有其田”来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又要有利于流转中的土地商品化和土地权利的稳定化,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使得农民能从中受益 。这也是我们进行研究的意义所在。

点击下载浏览该文件201041023014120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高校青年教工安居中的新问题和解决新思考
下一篇: 价格双轨制在价格改革中的作用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