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以非城镇化为主的城市化道路
时间:2008/9/20 0:01:17,点击:0

 

(本文为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国际会议会议论文)

[内容提要] 本文提出城市化可以分为城镇化和非城镇化两种不同的道路。中国由于自己的特殊国情(人口众多,资源少,东西部不均衡发展)等,不适合于走以城镇化为主的城市化道路,而应当以非城镇化为主去实现城市化,至少我国东部地区应当以非城镇化为主。走这样的非城镇化城市化道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城镇的人口密度过高、交通过分拥挤、就业日益困难等等压力,也可以减缓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过分聚集,还可以实质性地缩小城乡差别。要实现非城镇化的城市化,就必须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完善和发展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
[关 键 词] 城市化 非城镇化 农村 城乡差别

  我们国家对城市化的问题已经非常重视。但是,城市化的道路应该怎么走,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城市化有两条主要道路:一是城镇化的城市化,二是非城镇化的城市化。两者都是强调农村向城市转化的问题。但主导方向不同。城镇化强调发展大中小城镇,使农村人口部分地向城镇转移。而非城镇化则强调农村人口继续留在农村,主要从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转向城市化。事实上,在任何国家的城市化道路过程中,城镇化和非城镇化往往要同时进行,多半走两者结合的道路。不过,通常要以其中之一为主。由于我们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稀少的原因,走以非城镇化为主的城市道路可能更适合我国实际。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为了充分实现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以非城镇化为主将非常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即使西部不发达地区,目前虽然可以积极发展中小城市,但一定时期以后的未来方向仍然应该是非城镇化的城市化道路为主。

一、 城镇化与非城镇化是两条不同的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村的城市化问题。而城镇本身不存在城市化的问题,只有城市现代化的问题。农村的城市化就是如何让农村人口跟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接近,是城乡差别的缩小和逐步消灭。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来看,城市化基本上有两条道路:一是城镇化的城市化,二是非城镇化的城市化。

1、 城镇化的城市化

   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从乡村向城镇转移,并在城镇中从事非农业工作。这种城镇化过程既表现为城镇数目的增加,也表现为城镇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充①。城镇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由于城镇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高度聚集,在生活方式,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跟乡村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城镇里方便的生活设施,丰富的文化生活,以及就业机会多,教育体系的完善等等,对农村人口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一些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业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尤其是那些大都市具有很大的人口容纳能力。这样,城镇越来越具有独特的聚集作用,从而导致城市化以城镇(特别是中心城镇)的急速扩张为主。目前,世界上有少数国家基本走的是这条道路,使得大量的人口聚集在少数几个大城市,例如巴西就是典型。还有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是如此。这些国家的城市化过程表明,城镇化的城市化将导致大都市的人口过于密集,而城乡差别并不能明显缩小。所以,仅仅按照非农业人口的比例来看,这些国家的城市化程度很高,但实际上,从整个国家来说,城乡差别的继续存在甚至扩大,城市化的总体水平并不如人愿。

2、 非城镇化的城市化

   在城镇体系中,每个城市都承担着一定的职能,在功能合理分工的有机整体里,中心城市集中了那些辐射里强、影响范围广的产业部门,成为城镇体系的核心,与其它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②。然而,这样的城镇化道路往往导致在城镇之间的地带以及城镇的边缘区域严重滞后的社会发展局面,形成的是点状的城市化。于是,城市化就需要另外一条道路——非城镇化的城市化。在城镇化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这样的片状城市化是必由之路。这种非城镇化的城市化指的是农村人口不向城镇中心转移,但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式转变,这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也就是说,农村地区被城市化了。例如,农村地区道路基础设施完善,实现户户通,条条道路有路灯,道路跟城镇街道马路没有区别,农村自来水、排污系统的完善,农村教育系统发达起来等等。这种城市化使得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的差异日益缩小。显然,非城镇化的城市化是实质性的变化。有的学者将非城镇化的城市化称为乡村本身内部的城市化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非城镇化的城市化是农村生活方式各个方面的完全转变,不是仅仅劳动方式(由农民变成工人)的改变。目前,在我们国家许多地方由于乡镇工业的发展而出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生活方式,但这还称不上非城镇化的城市化模式,因为这些地方还没有造成农村生活方式跟城镇生活方式真正接轨,这些农村地区只是劳动方式局部地发生了变化,但仍然没有城镇地区那种发达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生活匮乏,算不上农村生活方式的真正城镇化。他们的环境没有城市化,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也没有根本性的转变。农村地区至少必须出现以下特征才能称作非城镇化的城市化:首先,劳动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跟城市居民一样,维持生计主要应当靠工业或者服务业。其次,生活方式,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发生根本转变。从表象上看,城市化的城镇化的城市的直接结果是人口的迅速集中。这样城镇本身可以快速膨胀。但是,人口集中只是城市化的表面特征,生活方式(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组织、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 的变更则是城市化的综合结果④。其三,道路交通、管道体系方面的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跟城镇没有大的差别。最后,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体系跟城镇居民一样完善。只有当农村地区在物质生活上和精神生活上跟城镇接近的时候,这些地区的城市化才算实现。
   这两条道路的主要区别是:第一,城镇化强调人口的经常居住地的改变(由乡村转移到城镇),非城镇化的城市化强调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的转变(人口的经常居住地不一定发生改变)。第二,城镇化的城市化可能不能全面缩小城乡差别,而非城镇化的城市化则大大缩小城乡差距,所以两者在结果上是不完全相同的。相比之下,非城镇化的城市化是更加彻底、更具有实质意义的城市化,而城镇化的城市化主要是形式上的城市化(城镇人口比例提高,农业人口缩小)。
   当然,从实际的城市化过程来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纯粹地走城镇化或非城镇化的城市化道路,往往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但可以采取以城镇化或者非城镇化为主的形式去实现城市化。当以城镇化为主的时候,往往需要以非城镇化的城市化为辅。所以,在现实的城市化道路中,两者通常是相互结合的。不管如何,城市化的本质最根本的还是乡村的城市化,是农村人口的城市化⑤。至于走城镇化的道路还是走非城镇化的道路,目标都是这个。

二、 中国不适合采纳城镇化作为城市化的主要道路

   中国由于自己的特殊国情(人口众多,资源少,东西部不均衡发展)等,不适合于走以城镇化为主的城市化道路,而应当以非城镇化为主去实现城市化,至少我国东部地区应当以非城镇化为主。西部地区有些地方也已经具备走以非城镇化为主的城市化道路的条件。但西部有些地方可能要先以城镇化为主然后转向以非城镇化为主的城市化道路,因为这些地方中小城镇尚未发展起来,城镇化本身的规模还不够,只有经历一定时期的城镇化才具备向非城镇化转化的条件。所以,我们国家在总体上适宜走以非城镇化为主的城市化道路,但各个地方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让适当的城镇化先行。笔者以为,中国总体上以城镇化为主的城市化道路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原因是:
  第一, 以城镇化为主的城市化道路不利于减少和消除城乡差别。中国长期以来重视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历来被当作比农村具有优先权。所以导致“城里人”和“乡下人”、农村和城镇之间、甚至城镇中心和郊区之间的巨大差别。这种差别直接通过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巨大差别反映出来。如果以城镇化为主去实现城市化,虽然非农业人口的比例能够很快降低,但实质上的城市化水平并不会很高。我们的社会发展目标是共同富裕。这不仅包括让个人都一致地富裕起来,也包括城乡之间在收入和生活质量诸方面的差别降低到最低限度。显然,走城镇化为主的城市化道路是不利于甚至不能实现这个目标的。消灭城乡差别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之一,如果我们选择的道路不能实现这个终极目标,那我们选择的道路就是错误的。退一步来说,即使绝大多数农村人口都转移到城市了,由于生活方式差异的存在,很多农民转移到城市之后,仍然会跟城镇居民之间长时间存在心理上的距离,他们在本质上还会继续保持农村生活的特征。相反,要是走非城镇化的道路,农村人口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使他们今后转移到城市了,他们跟城市居民的实际差别也会大大缩小。
  第二, 以城镇化为主的城市化道路不利于克服各种“城市病”。许多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都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城市病。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训显示,城镇化的城市化道路由于热衷于增长极战略而导致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等问题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压力和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如果简单地打开城门,人口的自然流动必然使大中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使城市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恶化,导致城市体系结构的更加畸形⑦。我们作为后起的城市化国家理应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尽力避免城市病的出现。中国人口众多,如果主要走城镇化的城市化道路,那就意味着大量人口向城镇集中,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更加严重的“城市病”,诸如交通拥挤。后起的城市国家不是盲目学习先行城市化的国家,必须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注意避免他们过去曾经或者现在正面临的城市问题。这样,我们后起的城市化才是更高水平的城市化。已有的城市化经验告诉我们,走城镇化为主的城市化道路的话,很多城市发展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选择新的道路,至少对旧路要有新的走法。从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来说,如果走非城镇化的城市化道路,可能更有利于克服很多已经发现的城市老毛病,因为非城镇化的城市化可以将大量人口分散在农村地区,工业和服务业也适当向农村地区转移,这样城市的拥挤,人口的过度密集可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第三, 以城镇化为主的城市化道路违背世界城市化的规律。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都不是主要采取城镇化的城市化道路。虽然很多国家跟我们现在一样一开始(工业化初期和鼎盛时期)也首先发展大小城镇地区(特别是中心城镇区域),后来(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时期)随着城市问题的突现,大量城市居民开始“逃往”近郊,但很快近郊也变得拥挤,于是城市居民干脆往更远的郊区迁移。这个由乡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到近郊和远郊迁移的过程,导致这些国家的城市化由城镇化转向非城市化。所以,从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时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便放弃了以城镇化为主的城市化道路,而转向主要走非城镇化的城市化道路。不少跨国大公司甚至将总部从城镇搬到乡村。这直接导致城乡差别的迅速缩小。乡村地区变成了事实上跟城市没有多大区别的生活质量更高的居住乐园。所以,非城镇化的城市化道路是世界许多国家经过很长时间摸索才找到的。这是更高级阶段的城市化。今天的城市化一般都直接选择以非城市化为主的道路。既然如此,如果我们选择以城镇化为主的道路,似乎要重复别人的老路。这可能是违背其他国家摸索到的城市化规律而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第四, 以城镇化为主的城市化道路不符合我国农村实际。采取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要跟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选择的道路才是可行的。从我国的农村现状来看,农民具有强烈的土地依赖感,他们视土地为生命和赖以存在的一切。如果离开土地转移到城镇,他们可能终身没有安全的感觉。只有他们的第二代或者第三代才有可能慢慢消除这样的不安全感,所以,走城镇化的城市化道路可能使得一些农民生理上入城了,心理上却仍在农村。更为主要的是,我国有8亿农民。按照50%农民转移到城镇来计算,我们国家的人口城市化虽然可以达到70%以上,但恐怕现有的中小城镇几乎都统统要变成特大都市了。这是很不现实的。即使这个目标实现了,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可能就要延缓不知多少年了,而且会导致城乡差别会长期存在甚至可能扩大。西方国家跟我们不一样,它们没有户口的问题。因此,今天的西方城市化不是按照城镇人口比例来计算的。它们更注重实质性的城市化。如果走非城镇化的城市化道路,基本上采取了注重实质性城市化的路线。这更加有利于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可能也会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尤其是,由于我国长期以牺牲农村保城市的政策,农村地区的滞后发展已经非常明显。如果继续走城镇化发展道路,势必会继续忽视农村地区的发展,城乡差别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总之,笔者以为,我们国家在总体上不适宜采取以城镇化为主的城市化道路。在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一定比例的情况下,从城镇向农村转移,尤其是在城镇已经比较发达的地区转向非城镇化的城市化发展,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如果走这样的非城镇化城市化道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城镇的人口密度过高、交通过分拥挤、就业日益困难等等压力,也可以减缓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过分聚集,还可以实质性地缩小城乡差别。

三、 如何走以非城镇化为主的城市化道路

  那么,我们应该走以非城镇化为主的城市化道路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觉得应该首先在城镇比较发达的地区进行试点,然后逐渐向其他地方推广。例如,上海、北京、天津以及各个大中城市都可以先在自己的农村郊区搞非城镇化的城市化试点。深圳已经将所有农村户口转为城市城镇户口,撤消乡镇,建立街道办事处的行政管理体制。但这可能是非城镇化的城市化道路上非常初步的工作。关键是这些农村地区要尽快走上城市化的道路,使农民的生活方式完全转变。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思路。
  第一, 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迄今,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还很落后。国家的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绝大部分都投在了城镇里。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基本上依靠的是农民自主资金投入。这对农民非常不公平。在非城镇化的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要集中建设起来。例如,可以考虑户户通公路(等级应当达到二级以上),同时要考虑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的交通连接要顺畅;建立农村管道煤气/天然气系统;实现农村地区污水管道排放和集中处理;实行农村地区学校和其他教育设施的标准跟城镇没有大的区别;集中将原来的乡镇卫生所升级为相当于城镇的街道地段医院水平等等。尤其是我国东部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应当跟城市一样进行统一的规划。通过基础设施的发展,今日夜间漆黑的农村广袤地区应当变成跟城镇一样灯火通明,一片繁华景象。在实现非城镇化的城市化之后,只要有人居住的地区就无所谓城镇和乡村的区别,甚至乡村比城镇更加有良好居住环境方面的吸引力。
  第二, 推进农村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了实现非城镇化的城市化,在农村地区应当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目前在很多乡镇工业发达的农村,有相当的比重是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污染严重,能源消耗高,生产环境差。这些不适合城市化的需要,应当引导业主向标准化的工业转变。同时,农村的服务业也还相当落后。可以考虑采取鼓励措施,让大的服务业向农村地区转移。事实上,在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大卖场基本都是设在农村地区(因为城镇里土地昂贵,而且很难找到大面积的土地);在人口居住率高的农村,一般方圆30-40分钟的车程范围内有一个大卖场,还有其他服务设施。估计这个相当于上海市郊区每个乡镇有一个大卖场。这解决了不少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也可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跟大卖场配套的,经常会有餐饮、娱乐、文化活动等。这不仅可以更多地提供一些就业机会,而且可以提升当地的服务业水准,还可以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活。当前的农村有些地区虽然工业发展起来了,但服务业还很落后,所以农民不得不定期进城去采购。这既反映了农村跟城镇的差距,也增加了城镇交通各个方面的巨大负担。如果农村地区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起来了,基础设施跟上去了,那城乡差别就会大大减小。
  第三, 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文化设施建设。当前,农村地区的教育文化设施落后是一个普遍现象。不说贫困地区的乡村,就是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的郊区也存在这个问题。虽然上海市从90年代末期开始对乡村学校的设施进行了标准化改造,但总体硬件水平和教师水平还是跟城镇有很大差距。如果走非城镇化的道路,乡村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实,还可以考虑跟城镇进行教师交流、鼓励实习生到乡村地区的学校实习等。当然,缩小农村跟城镇在教育设施上的差距应该是当务之急。从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乡村学校基本都能做到跟城镇不仅在硬件上没有大的区别,而且在教师水准和教育服务上(例如校车接送)也几乎跟城镇是一样的,一些居民并不担心子女受的教育比城镇差。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城乡差别,也可以鼓励居民在居住于城镇与居住于乡村之间自由选择。
  第四, 建立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我国大多数城镇都基本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农村基本还是空白。农民没有最低生活保障,没有失业保险,没有医疗保险。在非城镇化的城市化过程中,这是必须优先予以考虑的问题。我们的共同富裕目标之一应该是全民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此,必须首先建立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逐渐实现全民社会保险。这是社会和谐的保证,也是共同富裕的象征,更是城市化的基本标志之一。如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来,农民养老靠子女和生存靠老天的基本生活方式就会彻底改变,继而带动生育观念、教育观念、生活观念的全面价值观更新。这就可能导致一场真正的农村革命。
  第五, 完善和发展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很不完善。跟城镇发达的金融服务来说,农村显得金融业是一个空白。从城市化的角度来看,这很不相称。没有发达的金融体系,就没有现代社会。同样,没有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发展就不会有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农村居民也就不能像城镇居民一样可以享受到现代的社会生活气息。例如城镇居民可以利用银行贷款购房,但农村居民却连想也没有可能想。由于没有最基本的金融服务,农村居民对信贷消费根本没有任何认识。这样的情况也阻碍了居民向农村的回流。在非城镇化的城市化过程中,可以考虑在税收优惠等等方面鼓励金融企业向农村转移。逐渐缩小农村地区跟城镇地区的金融服务差距。
  总之,通过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完善和发展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是农村地区实现城市化(非城镇化的城市化)最基本的几个方面。只有这些基本方面发展起来了,农村地区的城市化才能更加全面地展开,从而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城市、城市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他们认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⑧这就是说,工业化必然导致城乡的分离和差异。但是,在我们国家,这种分离的结果是农民无法享受(至少无法全面享受)到工业化的成果。为了闻到现代化的气息,他们被迫游离到城镇。然而,他们生存的故土却仍然无法实现最基本的现代化。在后工业和知识经济时代,应当是考虑让农村地区享受工业化的成果的时候了。所以,笔者大力主张通过非城镇化的城市化道路全面重新“解放”农村。根据我国目前现有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实现这样的片状城市化发展已经完全具备了条件。
  
  Non-citified Urbanization of Rural Areas
  By HE, Yunfeng
  (Faculty of Law and Politic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 It is argued that there are two ways of urbanization: citified and non-citified. China has large population, lack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no balance between development of eastern areas and that of western areas. These situations indicate that China should take the way of non-citified urbanization, instead of citified one. At least, eastern areas should develop in this way. Non-citified urbanization can reduce pressure of over-population, too crowded transportation, and shortage of jobs. It may also subtract fast congregation of people moving from rural areas to cities. Moreover, it can make less difference between cities and rural areas. The way of non-citified urbanization requires putting more resources on rural areas, including on basic civil facilities, on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and services, on education and cultural establishment, on social security for farmers, and on improvement of current financial system out of cities and towns.
  Key words: urbanization, non-citified, rural areas, difference between cities and rural areas.
  
① 郭书田、刘纯彬: 《失衡的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版。
② 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内涵的基本界定,载《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52期。
③ 高佩义: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问题的探讨,载《经济科学》1991年第2期,第76-80页。
④ 李树琮:《中国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⑤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⑥ 何伟: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主要理论研究回顾,载《淮阴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⑦ 徐璋勇、朱选功:试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载《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
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6页。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试论异体多元行政问责制的价值理念及其建构
下一篇: 夏日里外国居民与本地邻居生活习惯矛盾升温..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