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00多年历史的英国老牌投资银行巴林银行倒闭曾震惊世界。
巴林事件的起源可追溯到1992年里森在新加坡初任期货交易员之时。当时,巴林银行有一个代码为“99905”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而造成的差错。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差错记录均进入这一账户,并发往伦敦总部。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的清算负责人要求里森另行开设一个“错误账户”,以记录小额差错,并自行处理,以省却伦敦的麻烦,此“错误账户”以代码“88888”设立。
不久,巴林总部换了一套新的电脑系统,重新决定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所有差错记录仍经由“99905”账户向伦敦报告。“88888”差错账户因此搁置不用,但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账户留存在电脑之中。这个被巴林总部疏忽的账户后来就成为里森造假的工具。
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一名刚加盟巴林的交易员手头出了一笔差错;将客户的20口日经指数期货合约的买入委托误为卖出。里森在当晚清算时发现了这笔差错。要矫正这笔差错就须买回40口合约,按当日收盘价计算,损失为2万英镑,并应报告巴林总部。但在种种考虑之下,里森决定利用错误账户“88888”承接了40口卖出合约,以使账面平衡。由此,一笔代理业务便衍生出了一笔自营业务,并形成了空头敞口头寸。数天以后,日经指数上升了200点,这笔空头头寸的损失也由2万英镑增加到6万英镑。里森当时的年薪还不足5万英镑,且先前已有瞒上不报的违规之举,因而他更不敢向总部上报了。
此后,里森便一发而不可收,频频利用“88888”账户吸收了下属的交易差错。仅在其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该账户就吸收了30次差错。为了应付每月底巴林总部的账户审查,里森就将自己的佣金收入转入账户,以弥补亏损。幸运的是,到1993年7月,“88888”账户居然由于自营获利而转亏为盈。这一次的成功从反面为他继续利用“88888”账户吸收差错增添了信心。
1993年7月,里森接到了一笔买入6000口期权的委托业务,但由于价格过低而无法成交。为了做成这笔业务,里森又按惯例用“88888”账户卖出部分期权。后来,他又用该账户继续吸收其他差错。结果,随着行情的不利变化,里森再一次陷入巨额亏损的境地。到1994年时,亏损额已由2000万、3000万英镑一直增加到7月份的5000万英镑。为了应付查帐的需要,里森假造花期银行有5000万英镑的存款。其间。巴林总部虽曾派人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调查里森的账目,但却无人去核实花期银行是否真有这样一笔存款。
巴林事件的发生,人为因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首先,作为交易经纪和业务主管的里森对于股价走势判断的失误,失利后又未及时纠错,反而变本加厉加码增仓,造成漏洞越补越大的局面。其次,公司内部又缺乏必要的内控机制,最终酿成震惊世界的弥天大祸。由此可见,年轻的交易主管权限过大,使得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得以维持较长时间的反常操作,而且,尽管其行为早有显露,高级管理层却又置风险于不顾,单纯追逐盈利。以致整个巴林银行完全丧失了自控能力,陷入无力自拔的境地。
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控制是检查、监督、确定组织活动的进展情况,并对所出现的与计划或合理状态之间的偏差加以纠正,从而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运行的稳定。因此,组织控制是管理的重要内容。
组织控制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通常简称SCI三论。SCI三论在管理中的应用,形成了组织控制的概念和内容。具体来说,组织控制的内容有:
1.控制是完成计划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控制机制,那末,组织的一切计划将失去监督和约束,再好的计划也有可能成为空想,计划离不开控制,只有有效地实行控制,计划的实现才有切实保证。
2.控制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根本措施。控制具有调整和纠正偏差的作用,从而保证组织朝着目标方向顺利发展。
3.控制是改进工作的有效手段。控制以实际活动的反馈信息为基础,当出现偏差时,就要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各项工作就会得到改进。
4.控制是确保组织稳定运行的基本前提。组织的运行会受到各种因素的消极影响,控制系统能将这种消极影响限制在最小程度。
组织控制的实际作用是通过控制系统来实现的。构成控制系统的要素主要有:
1.受控对象和施控机构。受控对象是组织中受到控制的相互关联的部分;施控机构是组织中专司控制职能的机构。
2.输入和输出。组织控制系统是通过各种因素(或变量)的输入和输出来表现其行为和功能。在整个组织控制系统运行中,受控对象和施控机构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受控对象的输出要作为施控机构的输入,而施控机构的输出又要对受控对象的输入发挥作用。
3.信息和反馈。在组织控制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交流和传递的内容均可视为信息,信息对管理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组织控制就是借助于信息来展开的。信息的反馈是受控对象的输出信息传递到施控机构,经过处理和加工,再返回受控对象的过程。组织控制系统主要是运用控制论的平衡偏差原理,即根据平衡效应的实际值与预先设想的目标值的偏差,来对受控对象进行调节和控制。
4.决策和措施。在组织控制过程中,为纠正出现的偏差,保持受控对象运行的合理状态,实现预定的控制目标,控制机构要及时地对纠正偏差做出决策,提出措施,才能有效控制。
组织控制系统的实际控制过程主要表现为控制机构的控制行为和过程,它是对受控对象进行调查或测定,得出受控对象的实际状态和输出的实际值,并与预定目标值想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差距,进行分析判断,及时采取适当的行为予以调节和控制,以求得受控对象活动的最优效果。当然,组织控制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活动过程,应该把控制纳入到组织管理的整个过程,并使控制行为制度化和经常化。
鉴于组织控制的重要性,一个组织不仅要建立完善的控制机构、制订合理的控制标准、形成规范的控制制度,而且更加重要的是领导必须真正在思想上重视控制过程,研究控制系统反映出来的组织运行中存在的偏差和问题,并且及时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大量的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不足是,一方面组织控制系统的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另一方面,领导对控制系统反映出来的信息重视不够,没有及时地采取相应措施,使得组织控制系统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就如同一个组织失去了对自身内在各种变化的反应能力,最终有可能使这个组织丧失自控能力走向失败的深渊,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不仅在于其组织控制系统建设不尽完善,而且还在于已有上级组织控制系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不能对以往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因此,与其说是里森这位年轻人搞垮巴林银行,还不如说是巴林银行忽视组织控制而最终自己搞垮了自己。
------------------------------
这些内容已经公开发表,请参阅何云峰、姚小远、张良、方胜春:《智者的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