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德国记者看中国建筑市场:低劣的模仿
时间:2008/6/28 20:18:02,点击:0
不久前,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记者罗伯特-卡尔滕布鲁纳(Robert Kaltenbrunner)在该报发表文章,对中国建筑市场兼容各类风格的局面进行了评论。以卡尔滕布鲁纳的观点,如此引进外国建筑设计理念的做法并非可取,因为它与成功的文化转让已没有任何关系。德国之声中文网记者综述如下。

提及中国,西方人的头脑中就会出现一个矛盾的混合体:在西方人的想象中,中国似乎是一个永无变化的大国,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无序的国度。

近来,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建设为西方人的这一认知增添了新的佐料。“泰晤士小镇”因模仿英国式的小村风格而引起轰动。从街头路灯,红色的电话亭,到带有圆柱和维多利亚风格外观的城市办公建筑,加上周边的绿色菜园等,好一座典型的英国小城。泰晤士小镇的设计师满足了中国人渴望西方的愿望,也使富有的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购买欲望。

德国建筑师施佩尔但在西方人眼中,泰晤士小镇不过是低劣的模仿,与之相比,由德国建筑师施佩尔和其合作伙伴设计的安亭城则要优秀得多。位于上海市中心以西35公里处的安亭城是一座静谧舒适的德国小镇。在设计图纸时,德国建筑设计师施佩尔等说服了中国开发商一味追求典型德国式的狂热,取消了原计划建造德国式木框架建筑的计划,在结构、选材和空间质量上展现德国建筑师的理念和优势。与其它的国际大型项目相比,安亭无愧于上乘之作。

除施佩尔外,活跃在中国建筑市场上的德国建筑师还有临港新城的设计者冯-格尔康(von Gerkan),以及上虞工业新区的设计者-慕尼黑的城市规划人-托马斯-约赫尔(Thomas Jocher)及其同事们。在设计图纸时,他们既满足了中方业主要求充分用地的愿望,同时也履行了自己作为建筑师所应承担的责任:那便是设计一座面向未来,生机勃勃的21世纪的工业新城。

德国记者卡尔滕布鲁纳认为,在中国,一旦谈及有德方设计师参与的国际项目,那么它总是与超级这两个字联在一起。比如人们热衷于将上海的城市发展说成是欧洲城市方案和建筑风格的引进等。

德国记者为此提出了引人深思的四点:其一是在中国的建筑市场,人们忽视了东西方建筑理念的本质区别。因为自两百多年以来,东西方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就完全不同。西方人注重理性、技术、时间、透视法及个性的张扬,东方人则强调感性、情绪、自由等,此外,中国还极其强调集体主义精神。也就是说,同样的立体图象在东西方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其次是中国新的卫星城被潜在的理想化。原因之一是量体往往被高估,原因之二是中国人似乎认为,所有来自德国或欧洲的皆为优质产品。第三点是,中国的法律中明文规定,外国建筑事务所必须与中国相关单位合作,共同承担设计项目的责任。卡尔滕布鲁纳认为,如此规定又如何能确保欧洲建筑风格及理念的原汁原味儿。第四点是,上海的城市建筑以及上海周边卫星城的例子足以显示,中国依旧保持了其诞生于1956至1957年,80 年代得以修订的城市规划政策。该政策强调一定的连续性。如此一来,欧洲的建筑设计不过只起到了修饰作用而已。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建筑市场呈现的纷杂图景绝非成功地汲取西方美学及建筑理念的结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东西方的长期努力。

.来源:德国之声中文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老外看中国:交通致死率居世界第一 真不应..
下一篇: 借鉴美日经验,中国2030计划建20个大都市圈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