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无论我国的城市社区还是农村和小集镇社区在21世纪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首先,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社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甚至农村如江苏华西村的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超过3000美元/年以上,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在经济和物质方面为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社区建设,又可以反过来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要依赖于各个社区的经济发展。社区虽然范围小,但经济的“基层”却在社区。社区为企业等经济组织创造各种发展条件,反过来企业又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从社区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的相互联系来看,有了社会整体经济的高速发展,社区建设就有了后盾,而且社会整体经济发展还会使公众对社区产生更高的需要,使社区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 其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典型的是由过去计划经济下的“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公众必然增强对社区以及整个社区服务的需求,从而使公众的社区意识大大加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再是“单位人”,社区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要活动空间,成为人们经常与之联系的综合区域。“单位人”现象的逐渐消失,人们的单位归属感将大幅度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对社区生活领域的依赖和社区归属感的增强。在这样的社会样式转换之后,社区必然成为“社区人”越来越依赖的生活空间的一部分,也是增强人们社区归属感必不可少的内容。事实证明,哪个社区的发展好、社区文化生活丰富、社区生活环境宜人,那里的居民就会更加对社区产生好感。 其三,在城市社区“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体制下,社区建设日益成为社会稳定和影响公共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随着政府体制和职能的转变,公众在生活区域内已经很难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予以号召和凝聚,而应当主要依靠社区建设,提高精神文明程度,增强公众的社区归属感,从而使公众在社区形成整体凝聚力。事实证明,只有通过这样的社区建设之路,才能培养公众的社区意识,才能达到有效地对社区生活秩序予以有效管理的目的,以便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目标。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社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它成为顺应民心的核心因素。在这种客观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下,我们相信,社区建设将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取得更加重大的成就。 (文/何云峰 董幼鸿)
注:有关内容已经出版,请参见张堃、何云峰:《社区管理导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