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社区文化的内容
时间:2008/6/28 18:23:40,点击:0

把握了社区的内涵之后,我们需要把握社区的外延。由于这里的社区文化是广义的社区文化,即“大文化”概念,所以它的外延也非常广泛。从外延来看,社区文化建少应当包括以下十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1、公益文化

公益文化是社区文化中最核心,也是最受公众欢迎的内容,社区公众的文化消费在目前阶段上大都依赖于公益文化。公益文化通常以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为依托而开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各类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等等。例如,现在的居委文化活动室就对丰富居民文化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退休人员都把居委文化活动室作为首选活动场所。

在公益文化板块中除了这些传统的公共文化设施提供的文化服务之外,九十年代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公益文化形态。在各种新的公益文化中最著名的是遍布申城的各种广场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是从空间视角对室外露天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态的一种概括。1992年9月黄浦区创办仙乐斯广场音乐会,获得成功之后,很快传到上海的各个社区。以后,出现了许多广场文化活动,如外滩广场文化、浦东第一八佰伴门前广场文化活动、各居委举办的露天纳凉晚会等等。现在,广场文化活动已成为社区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半壁江山”。

2、演出文化

演出文化是专业性的文化演出活动,它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通常以各种表演艺术如戏剧、歌剧、音乐会、演唱会、歌会、舞蹈、马戏、杂技等等为代表。演出文化主要是由专业队伍进行的,一般来说,公众很难直接参与。但演出文化在赢利的同时也给社区公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尤其是一些高雅文化艺术只有演出文化才能提供,它对提高社区文化的档次至关重要。与公益文化以及群众性的自娱自乐活动不同的是,演出文化一般都有较高的水准,有利于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互补。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整体的进步,一些上档次的专业演出文化必将越来越受欢迎,在人们的文化消费中所占比例必然会不断提高。

3、娱乐文化

娱乐文化一般以主题公园、歌舞厅、影视、酒吧、电子游戏、卡拉OK厅、健身房、保龄球馆、游乐园等等为代表。它也是营业性的商业活动,虽然跟演出文化一样以赢利为目的,但它同样为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选择,没有娱乐文化,社区文化就会很贫乏。而社区娱乐文化设施能否满足社区公众的相关文化需求是社区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4、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主要由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习俗、风俗性聚会等文化活动所组成。民俗文化通常同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相联系。传统节日主要指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一些古代时期就已形成的节日,这些节日往往包含有许多传统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形式,比如,春节贴春联、元宵节包汤团、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高等等。尤其是,一些社区借助周围地理和环境的优势举办的庙会(龙华庙会、文庙庙会等)更是受到社区公众的极大欢迎。民俗文化虽然在古代形成,但它在今天仍然有意义,体现了我们的文化现在与文化过去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事实上,民俗文化的丰富与否还是社区文化底蕴的表现。民俗文化越丰富,说明该社区的文化根基越深厚,因此,发掘和发展民俗文化对社区文化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它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许多民俗文化还具有特殊的旅游经济价值,值得认真开发。

5、群体文化

群体文化指的是各种群众性的自发性体育文化活动,它在申城各个社区都开展得非常广泛。从目前的上海社区来看,群体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如腰鼓队、木兰拳队、健身舞队、太极拳队、大蓬车健身队、交谊舞队、各类比赛、运动会等等,在上海的每个角落到处都可以见到。体育娱乐、体育健身健美、体育交友正在成为上海社区公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在群体文化中,群众自偏自导的各种娱乐活动、文娱节目、业余兴趣小组等等,也颇爱市民欢迎,参与度很高,参与的自觉程度和积极性从来都是有增无减。一些退休、下岗人员在这种自娱性文体活动中起了骨干作用。随着上海市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许多退休人员在退休之后仍然有旺盛的精力,让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参与各种自娱性文体活动,这既对他们本人的精神生活充实度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丰富了整个社区所有公众的文化生活内容。这些群体性活动往往在广场文化活动、居委文化活动中充当重要角色,从而也大大丰富了整个社区的文化生活内容。在新世纪里,社区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最明显的是居民的社区意识应当明显增强。而提高社区公众的社区意识很大程度上要靠调动他们参与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群体性文化活动正好是自发参与的,只要参与度提高,参与者的社区意识必然增强。

6、科普文化

科普知识今天已经成为提高社区人口素质和市民家庭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科普文化活动的目的正是大力宣传和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用科学的思想引导人,用丰富的知识培养人,用文明的行为规范人,用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促进本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上海的科普教育活动应当说是起步比较早的,但真正形成气候,还是开始于1987年8月第一个科普村诞生之后。到今天,全市已经相继涌现出群众自己命名的各类科普村若干个,如科普安全村、科普卫生村、科普育儿村、科普一条街、科普大楼和小区等等。有的社区如卢湾区明确提出“科普六进社区”等等的口号,使科普文化异常丰富多彩,科普形式十分多样化(如通过板报、传单、招贴画、口头传播、宣传小册子、人员指导等等)。尤其是在街道、居委指导下大力开展家庭读书活动,影响很深远。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普文化将在整个社区文化系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7、专题文化

专题文化在社区里已越来越普遍。许多社区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专题性的文化活动。专题文化往往配合一些重大的社会性主题或节日而开展。例如,举办各种各样的艺术节、电视节、旅游节、食品节、服装节以及配合节假日举办歌会、演唱会等等。现在,每到元旦、国庆以及五一、七一、八一等节日时,许多市民都举行盛大的大合唱,并形成了“五一歌会”、“七一歌会”、“国庆歌会”等等许多特定活动。

有些专题性文化活动还同商业活动、经济活动相配合,形成独特的“商业性节日文化活动”。例如,一些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以介绍、展示、销售商品为宗旨,结合相关的文化内容而展开活动,具有商业与文化的双重性,对于丰富社区文化内容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近年来,这样的专题活动日益增多,厨师节、菜帮节、鞋文化节、茶文化节、酒文化节、服饰文化节等等应有尽有。而有些专题文化活动已成为定期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与商业结合可以形成独特的“文化搭台,商业唱戏”局面,这一方面可以弥补文化活动经费的不是,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推动有关工商企业和整个社区的经济发展。

由于许多专题性文化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所以,不少社区已经把它作为相对固定的文化活动形式。例如徐汇区上半年举行龙华庙会,下半年举办桂花节,形成两次前后呼应、有影响的文化专题活动,这无论对社区居民还是对社区里的工商企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专题性的文化活动将被越来越普遍地用来制造商机,很可能它会在下个世纪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唱主角。

8、休闲文化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休闲方式开始多样化起来,除了旅游,参加演出文化消费和娱乐文化消费之外,还大量地参与其他各种休闲文化活动,例如养生保健、鱼鸟宠物饲养、插花养花、盆栽盆景、家庭绿化、集邮下棋、书法爱好等等。许多休闲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是个人参与,也可以集体参与,每个人都可以加入到一定的休闲文化活动之中。在上海,不少社区的休闲文化已经形成特色。例如,浦东的潍坊和梅园街道,组织心理咨询指导沙龙、保健指导、养生指导,多次举办插花比赛等等多种休闲活动,非常受社区公众的欢迎。

9、企业文化

工商企业是社区的一部分,它们要依靠社区才能发展,反过来,它们的发展又推动社区的发展。因此,工商企业与社区之间已经形成一种“相依为命”的联系。许多工商企业也十分注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积极参与或同社区一起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不少的工商企业不仅在硬件上成为其所在社区的标志性景观,而且一些大型企业还独立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成为所在社区的文化生活的亮点。如宝钢、石化等一些大型企业,每年都有自己的文化艺术节,还有书画比赛、时装表演、音乐会等等,这些都成为当地文化活动整体中的重要内容甚至特色。随着现代经营观念和商业观念的转变,企业将逐渐成为“社区公民”,而不是社区中的“国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参与社区建设,社区依赖于企业发展并推动企业发展,将成为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于是,企业文化在社区文化中占有的地位必将日益重要。企业和社区会逐渐融合一体,从而导致企业文化成为社区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10、观念文化

观念文化指的是文明、先进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以及良好的人际氛围。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但它对人的素质、对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观念文化中可以体现社区生活以及社区人的理念和价值观。例如,在黄浦区的许多弄堂里都有群众自己创作的文明格言,它既是居民的观念,又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这些观念涉及许多方面。“公有理,婆有理,稳定才是硬道理”反映了居民为社会大局着想的思想高度;“手下留情,脚下留青”反映了居民对绿化的爱护。还有许多这样的观念文化在黄浦区处处可见。在上海的老城区居住条件往往比较差,但许多居住区却以文明和和睦的邻里关系、家庭关系、尊老爱幼而闻名,这样的和谐生活氛围无疑也塑造了一种特殊的价值观念,成为社区文化的独特亮点。在观念文化中还应当包括心态文化,也就是健康的心理状态。心态健康在今天同生理健康一样重要。特别是我们的社会处于变迁和转型过程中,部分人因心里调整不过来,出现心态不平甚至失常是必然的,为此要通过心态建设,加强心理疏导,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和软环境。观念文化建设的任务正在于此。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科技革命的狂潮不断席卷每个角落,观念文化将显得日益重要。如果观念跟不上,必然导致整个思想和行为的落后,这对社区文化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把社区文化大致划分为社区公益文化、演出文化、娱乐文化、民俗文化、群体文化、科普文化、专题文化、休闲文化、企业文化和观念文化等等10个基本方面。在制定社区文化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对社区文化的每一个方面都有所考虑,使社区文化能够系统而全面地得到发展。同时,还要考虑的因素是,我们现在的社区文化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转型和变迁是必然的,是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由于这种转型和变迁的发生,社区文化各个方面在社区文化系统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将有所变化,这是制定社区文化建设目标必须加以考虑的。例如,在计划经济下,公益文化明显占据着社区文化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比例,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益文化所占的比重可能会下降,而且即使一些传统的公益文化也要改变其存在样态,有些公益文化甚至转化为非公益性的商业行为,成为演出文化或娱乐文化的一部分。再如,专题文化今后仍将大量地存在,但其内容和形式,必将发生变化,大量的专题文化活动将同工商企业活动相联系起来,成为具有文化和商业双重性质的新型文化形式。当然,随着社会变迁的进一步发展,还有许多新的特征会表现出来。我们说,制定社区文化发展目标要坚持动态原则,也就是要反映出社区文化变化的这些新特点,新形式和新内容。只有这样,我们制定出来的新世纪社区文化发展目标才能既适合上海的实际,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并领先于时代。

(文/何云峰 董幼鸿)

注:有关内容已经出版,请参见张堃、何云峰:《社区管理导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城市社区及其功能
下一篇: 社区的文化功能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