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总统当年组阁时,让起草过《独立宣言》、精通国际事务、深受国民敬慕的杰斐逊任国务卿,让熟谙法律、行政才能卓越的汉密尔顿任财政部长。就个体素质而言,他们都是无可挑剔的,但由于他们每个人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汉密尔顿代表着北方大工商业资产阶级,杰斐逊则代表着中小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因而,在制定政策上就往往出现分歧。在政府权力分配上,又加剧了矛盾。两人好像两只好斗的公鸡,天天在内阁里打架,后来竟发展到在报刊上互相攻击。华盛顿在两人之间作了很好的调解,使他们团结在自己的身边。
首先,华盛顿保持公正、超然的姿态,同矛盾双方保持等距离关系。
其次,他采取调和、折衷、妥协等手段,尽可能弥合他们之间的裂缝。
1793年8月,华盛顿给杰斐逊写了一封私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热切希望各方“都能抛弃伤人的猜疑和刺激性的指责,而代之以胸怀宽大的忍让,互相克制与妥协,要不然政府的车轮将阻滞不前,我们的敌人将取得胜利。”3天后,又写信给财政部长汉密尔顿说:“我衷心希望彼此能容忍对方的政见。要是由于意见分歧,或内部纠纷使我们的肌体遭受摧毁,甚至达到使我们濒于四分五裂的地步,该是多么不幸啊。”
华盛顿在两者对立中寻找“中间道路”,用他们两人目标上的一致来消除他们手段上的差异。做到求其同,存其异,始终把内阁维持在一个统一体中而不致分裂。
“中立”是公共关系协调冲突的一种重要艺术和方法。当冲突双方协调遇到障碍时,不偏不倚的“中立”可促成双方消除矛盾,建立合作。
冲突双方严重的对立往往无法自己消弭危机,“中立”对化解双方冲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促使组织内部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形成合力,增强组织凝聚力。
其次,疏通组织与公众的联系渠道,有效地向冲突双方传播各种信息,争取双方的相互了解、理解、支持与配合;促使双方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行为,使各方利益取得一致,相互适应、统一行动,迅速摆脱困境,更广泛、深入地合作下去。
化解冲突的“中立”有不同的方法。认识和分析这些不同的方法,有利于更好地、更准确地把握各种公共关系,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关系工作。
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劝说双方化解矛盾,进行合作,是公共关系“中立”常用的方法。
1939年10月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顾问、物理学家萨克斯受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委托,在白宫同罗斯福进行交谈,其目的是说服罗斯福重视原子弹研究并抢先在希特勒之前研制成功。他先向罗斯福递交了以爱因斯坦为首的一批科学家联合签名的长信。罗斯福反应冷漠,认为造原子弹为时尚早。为了表示歉意,罗斯福邀请萨克斯次日共进早餐。
次日早上,总统一开口说不再谈爱因斯坦的信。
“我只想谈一点历史,”萨克斯说,“英法战争期间,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海上却屡战屡败。这时,美国有个年轻的发明家富尔顿拜谒拿破仑,他建议把法国战船上的桅杆砍掉,撤去风帆,装上蒸汽机,把木板换成钢板。拿破仑拒绝接受建议:船没有帆不能航行,木板换成钢板就会沉没。结果,把富尔顿轰了出去。后来,历史学家评论这段历史时认为,假如拿破仑当时采用了这个建议,19世纪的历史可能会重写……”
罗斯福沉思片刻,然后取出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白兰地,斟满了酒杯,递给萨克斯,说:“你胜利了!”此后,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曼哈顿计划”得以实施。
“强攻”不下改用“曲谏”,收到了奇效。
促使双方经过商量,就冲突的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公共关系“中立”的又一方法。其宗旨是尽可能地使矛盾双方通过交流意见和看法,调整各方的观点、方针、政策、目标、行为等,使对立双方彼此接受对方的所作所为,并采取配合的态度和行动。
第三者出面对冲突双方是非做出判断和裁决,并把第三者解决冲突的意志强加于冲突者,这是公共关系“中立”的又一有效方法。这里的第三者一般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权威机构。比如,冲突双方的上级领导、行业协会等。裁决对双方均有约束力。该种方法一般都是在双方协商无效或不能进行的情况下,由第三者来处理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