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麦当劳快餐店已经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它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和它一直坚持入乡随俗,尽力处理好社区关系不无关系。
在本乡本土,麦当劳公司利用一切机会,竭力向人们展示自己是社区的一分子。当公司的某些政策不适当时、违背当地人们意愿之时,它常常自觉地进行变动,以迎合人们的要求。
在马萨诸塞州,市民们集体抗议麦氏公司在翡翠街上建造巨大的金色拱门计划,理由是人们觉得它太俗气。于是麦氏采取一种新的设计方案,改为双重斜坡房顶嵌金属条瓦,只在室内墙上贴小小的商标。
麦氏公司经营食品,常以卫生来自我标榜。其从业规则中绝不容忍“山羊胡、超过耳朵的鬓角和长发”,但80年代初,一些大城市里青年人以此为荣,麦当劳就打破了这条规矩,以迎合时尚。
1969年,美国北部的克里夫兰市发生黑人抵制运动。当时,反种族歧视运动风起云涌,黑人要求麦当劳公司在这个市里的经营权应该有黑人加入才行。为了避免全国性的抵制,麦当劳公司破天荒地将经销权给了黑人。
麦当劳快餐店还经常搞出一些奇奇怪怪的活动来搏取人们的好感。在加利福尼亚州某地,它为“消灭肮脏”运动的女士免费供应点心;在田纳西州,它为“最安全守礼的司机”提供了一顿免费的午餐;在福特市,它为“点车灯”活动的儿童提供免费的牛肉饼,虽然每次都是小打小闹地花不了几个钱,可在个人权利意识极重的美国人眼中,这些举动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到了80年代,麦当劳快餐店已有风靡全球之势。它在伊利诺斯州开设汉堡包大学,培训分店经营者,以实现全部连锁店的规范管理。其标榜的操作规程严格、卫生标准严格也广受欢迎,因此,长期执全美快餐业牛耳。可它也每天在制造大量的垃圾,在环保意识日渐浓厚的80年代末,对麦当劳快餐店弃物的抗议之声越来越高。
对于快餐业而言,包装就是它的灵魂,其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菜单本身。当时麦当劳采用的是“宝丽龙”泡沫贝壳式包装,又轻便又保温,但这种包装极难处理,被人们称之为“白色污染。”
面对越来越多的抗议信,麦氏公司觉得应该有所行动。他们首先尝试回收,将外包装回收加工成塑料颗粒以充他用。但当它把回收规模扩大时却发现了问题——店内可以回收,但巨量的外卖部分同样回收不成。另外,回收的清理工作量也极为巨大。面对这种状况,为满足环保的需要,麦当劳公司不得不求助于环境防卫基金会EDF。
EDF最初的建议是换用可洗餐具,而麦当劳公司坚决拒绝这种“倒退”。因为那意味着占地的洗碗机、大量的洗涤剂与耗水和人工消耗,此外,还使店铺减少面积而丧失顾客。
但麦氏公司同意了EDF减少包装的建议,并在三个方面着手:减少包装量、减少使用有损环境的材料,使用易于化解为肥料的材料。并且增加了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如箱子、拖盘等。
到1990年,麦当劳的包装材料有近30%使用易解材料,并对大部分废弃物进行堆肥处理。
麦当劳快餐店重视环保,再次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在其他快餐业的夹攻之下,为自己辟出一条通幽曲径。
麦当劳快餐店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和它的经营方针、灵活的经销手段以及各种营销、广告手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众多的成功因素中,善于弥合与公众冲突的公共关系运用功不可没。无论是对黑人的让步、对建筑样式的修改、对包装的改进,都以“不犯众怒”为前提,在问题正在演变成危机的过程中主动出击,开展公关活动。只要是社区公众反对的,麦氏就改掉它,而公众所喜欢的,麦氏也不时地做上几件。通过一系列高超的公关手段,使公众的敌意转为赞赏,其意义是自不待言。公关的魅力在此处突出地体现出来:假如问题演变为危机,恐怕花费远不止这个数目。
社会组织开展公众关系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为了促使社会组织与相关公众在目标、利益、态度、行动上协调一致,达成合作。建立公共关系的前提是社会组织与相关公众在利益上有所互补,相互满足需求是社会交往的普遍动机。维系和巩固公共关系,最关键的就是不断扩大和加深合作。而要合作的好,就必须经常调整步调,以免发展不平衡引起差异和矛盾;就必须修正目标和行为,以免产生冲突。
当一个组织在运作过程中与其公众发生摩擦、矛盾、面临冲突这种摩擦与矛盾尚未激化的时候,就需要通过积极的沟通协调去化解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的摩擦、矛盾,使组织迅速地摆脱困难局面,与其公众之间建立起相互谅解的合作气氛。沟通协调的主要形式有:座谈会、对话会、谈心、谈判等。
社会组织在协调与相关公众的冲突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互惠互利。前已述及,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利益关系。组织与其公众之间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摩擦、矛盾等不和谐问题,从根本上说,主要就是因为利益不平衡。因此,尽可能促使这种不平衡的利益趋向于平衡,使双方都能从中受益,就是弥合矛盾的基础。
其次,求同存异。在现实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的分歧可能一时难以弥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保持相互尊重的态度,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去进一步寻找双方对话的机会,而不要造成双方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造成双方不必要的相互损害。一般地讲,涉及到双方利益调整的协商性公共关系活动,往往要经过多次协商,多次对话才能最终寻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因而,求同存异,避免激化矛盾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开诚布公。组织与其公众之间出现的矛盾、纠纷固然从根本上取决于利益关系,但同时也取决于对利益的看法,即心理关系。如果在协商对话的过程中开诚布公,就能获得理解,达成谅解。只有开诚布公,才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解矛盾,弥合分歧,从而在组织与公众之间建立起相互谅解的合作气氛。
社会组织与公众冲突的解决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善于运用各种策略,方能使协调沟通更有成效。在冲突发生时,应了解情况,知已知彼;抓住关键,带动全局;善借第三种力量;得寸不进尺;丢卒保车;刚柔并济”接受对自己的协调。
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冲突,涉及到方方面面。协调社会组织与公众冲突的主要内容有利益、目标、态度、行为等四个方面。其中利益协调是最本质的方面。社会组织与公众能不能取得合作,关键在于两者利益方面有无互补需要以及是否实现利益上的互补。将利益关系认识清楚并将其协调好,组织与公众的冲突就会顺利解决,公共关系就会巩固发展。目标是对利益的具体反映,通过目标协调,使利益冲突得以调整。态度协调是对双方精神、思想状态不和谐进行协调,使双方在认识上取得相互了解、理解,在情感上接近、融洽,在意向上相互有合作欲望,为行为协调打下基础。行为协调是利益冲突、目标冲突、态度冲突的最后缓解。双方行为协调了,相互采取支持和配合的实际行动,利益协调、目标协调才落到了实处。态度协调也是为行为冲突的化解做准备的。组织在解决与社会公众的冲突时,必须从分析利益关系入手,找出各自利益需求和能够相互补充的地方,然后确立明确的合作目标、端正态度、调整行为,平衡双方的关系。从而促进组织内部团结,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促使社会组织与公众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谋求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