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中,“P”和“L”指的是盈(profit)和亏(loss),但公司总经理玛丽·凯说:在我们这儿,“P”和“L’”指的却是人(people)和爱(love)。
玛丽·凯化妆品公司总部设在美国达拉斯,来宾走进公司总部大楼,首先看到的是该公司全国销售主任的照片。
这些照片放得比真人还大。这正是玛丽·凯公司所要强调的:“我们是重视人才的公司”。
“开门原则”是玛丽·凯公司提出来的,它的做法是:总经理办公室的门每天都是敞开的,也就是说,随时欢迎想提建议的人进来。公司总经理玛丽·凯说:不应该让“办公室”的一堵墙、一扇门,就把人们隔开了。“开门原则”强调的是上下通气、与人交流,更体现了公司对“人”的重视。
在给予员工无微不至关怀方面,玛丽·凯化妆品公司也堪称模范,该公司的许多传统都体现了一个“爱”。
“秘书周”也是玛丽·凯化妆品公司的传统,在每一年的这一周里,所有秘书都会获得一束鲜花和一个咖啡杯。礼轻情意长,表明公司时刻都想着大家。
为了促进沟通和交流,总经理玛丽·凯还经常以普通身份邀请员工来家中做客品茶,有时还要亲自下厨烙几张小甜饼。玛丽·凯公司的成功,和人们的亲密无间、团结协作是分不开的。①
玛丽·凯化妆品公司的P和L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有益的启示,那就是在企业内部必须善于缔造团队精神。问题是,如何缔造良好的团队精神呢?这当然要依赖于许多的管理技巧。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通过良好的计划来实现团队的良好合作。通常,团队精神缺乏的重要根源就是没有一个很好的计划,从而造成团队成员不知道自己应该为组织干什么。而计划的重要功能就是可以做到分工负责。所以,管理学家通常认为,管理工作始于计划的制定,然后是组织和领导计划的实施。但计划实施的结果如何?计划所确定的目标是否顺利得以实现?甚至计划制定的目标本身是否科学合理?这些问题都涉及目标实施过程中的调控。
在现代管理活动中,目标调控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限制偏差的累积。一般来说,任何工作的开展都不免要出现一些偏差。虽然小的偏差和失误不会立即就给组织带来严重的损害,但在组织运行一段时间以后,随着小差错的积少成多和积累放大,最终就可能对计划确定目标的实现带来威胁,甚至给组织酿成灾难性的后果。防微杜渐,及早发现潜存的错误和问题并进行处理,有助于确保组织按预定目标运行。有效的管理控制系统应当能够及时获取偏差信息,及时采取纠偏措施,以防止偏差的累积影响到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2.适应环境的变化。组织的目标在制定出来以后,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才能实现。在这段实施过程中,组织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如组织内部人员和结构的变化,政府可能出台新的政策和法规,等等。这些变化的内外环境不仅会妨碍目标的实现,甚至可能导致原先确定的目标已经不再适用。因此,任何组织都应当构建有效的目标调控系统,帮助管理人员预测和把握内外环境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带来的机会和威胁做出正确、及时的反应。
管理活动中的目标调控系统应当具有以下4个特点:
第一, 目标性。目标的调控无论是着眼于纠正执行中的偏差还是适应环境的变化,都是紧紧围绕组织目标进行的。同其他管理工作一样,目标调控系统也有明确的目标。换言之,组织的目标控制系统不是管理者的主观任意的行为,它总是受一定的目标指引,服务于特定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调控系统的意义就在于它通过发挥纠偏和适应两个方面的功能,促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目标。
第二, 整体性。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控制的主体来看。实现目标是组织全体成员的共同责任,因此目标的调控应当成为组织全体成员的共同职责,而不只是管理人员的事。让组织全体成员参与目标的控制,是现代组织推行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二是从控制的对象来看,目标的调控覆盖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涉及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以及各层次、各部门的工作。因此需要把整个组织的活动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使各方面的工作能够协调一致,达到整体优化。
第三, 动态性。管理工作中的控制不同于电冰箱的温度调控,后者是一种高度程序化的控制,具有稳定性特征;组织则不是静态的,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随时都在发生着变化,从而决定了控制标准和方法不可能固定不变。管理控制应具有较有动态的特征,这样可以保证和提高控制工作的有效性与灵活性。
第四, 人性。管理控制本质上是由人来执行的而且主要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控制。与物理、机械、生物及其他方面的控制不同,管理控制不可忽视其中的人性的因素。管理控制应该成为提高员工工作能力的工具。控制不仅仅是监督,更重要的是指导和帮助。管理者可以制定偏差纠正计划,但这种计划要靠员工去实施,只有当员工认识到纠正偏差的必要性并具备纠正能力时,偏差才会真正被纠正。通过控制工作,管理者可以帮助员工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指导他们采取纠正的措施。这样,既能达到控制的目的,又能提高员工的工作和自我控制能力。
在目标调控措施的选择与实施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如下:
1. 保持矫正方案的双重优化
目标调控所实施的矫正措施和方案,不仅要根据其实施对象的不同加以权变选择,而且即便对于同一对象,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案。这里,判断矫正方案的合适性需要考虑两方面要求:一是矫正工作的经济性。如果管理人员发现某矫正方案实施的成本将大于听任偏差发展所可能带来的损失,那么,此时理性的选择应该是放弃矫正行为,力求使矫正行为的成本小于偏差可能带来的损失,这种经济性要求是决定该项目标调控工作是否有必要采取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要考虑的另一个方面是,目标调控工作必须在满足经济性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各种可行的矫正方案的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相对最优的方案,实现追加投入最少、成本最小、解决偏差效果最好的目的。
2. 充分考虑原有目标实施的影响
管理者无论是因应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感到有必要采取调控行为,或是随着自己对客观环境认识能力的提高而对原定的目标产生了怀疑,这两方面原因都可能导致对目前正在实施的目标的部分甚至全部内容的修订或否定,由此进行的目标调控就会使企业经营活动方向发生或大或小的调整。这种调整有类似于“追踪决策”的性质。因此,管理者在实施目标调控中,在制定和选择追踪决策方案的时候,就需要充分考虑组织伴随着初始决策的实施已经消耗的资源和这种消耗对客观环境造成的种种影响以及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
3. 注意消除组织成员对矫正措施的疑惑
目标调控措施的实施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组织结构、人员关系和活动方式的调整,从而会多多少少触及到某些组织成员的利益。不同的组织成员因此对矫正措施持有不相同甚至对立的态度。特别是当矫正措施属于对原先计划安排的活动进行重大调整的时候,一些事先就反对原计划的人就不仅会幸灾乐祸,还可能籍此对原先决策的失误夸大其词,或者将事态发展引起的变化与原先决策的错误混为一谈,还有一些人则对矫正方案持怀疑、观望的态度。原先计划的制定者和支持者会害怕计划的改变意味着自己的失败,从而也公开或暗里反对矫正措施的实施;至于执行原决策的从事具体活动的基层工作人员,则可能由于对自己参与形成的或开始形成的活动结果怀有感情,或者担心调整会使自己失去某种工作机会或影响自己的既得利益而极力抵制任何重要的矫正措施的制定和执行。一句话,管理者在目标调控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和处理组织成员对拟采取矫正措施的各种态度,特别是要注意消除执行者的疑虑,争取更多人理解、赞同和支持这项矫正措施,以免方案在付诸实施的时候可能出现人为的障碍。
--------------------------------------------
①摘自《大经贸》2000年第2期
------------------------------
这些内容已经公开发表,请参阅何云峰、姚小远、张良、方胜春:《智者的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