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初IBM(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宣布它在1992年全年的亏损总额为49.7亿美元,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公司亏损纪录。伴随亏损而来是大幅度裁员,1992年IBM解雇了4.29万名员工。IBM的股票价格直线下跌,1992年夏天时每股价格超过100美元,而到年底时已跌至48.37美元。这个在世界计算机产业称雄的蓝色巨人为何如此迅猛地衰败下来?究其原因众说纷纷,但有一种解释却得到普遍认同,即IBM对个人计算机发展的错误估计,使其在新时代的变化中被绊了一跤。
1976年苹果公司开发出世界第一台个人电脑,引发了计算机技术新的革命。IBM虽然较早地投入了个人电脑研制开发,于1980年成立个人电脑开发小组,并于次年夏季推出了自己的商用个人电脑,但是,IBM对个人电脑的重视程度并不很高,一方面认为个人电脑的市场前景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担心开发个人电脑会损害大型机的盈利,因此,IBM对个人电脑研制开发的热情和支持的力度较低。IBM不愿花大力气开发个人电脑的全部配件,而是选择其他企业作为自己个人电脑配件的供应商,其中,选定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和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软件。
就是在IBM这种不经意间,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却在IBM的“哺育”下一举发家,这两位雄心勃勃的后来者为方兴未艾的个人电脑制定了标准,并借此使个人电脑的发展逐步摆脱IBM的控制,将这个IBM眼中的“副产品”发展成为与IBM大型机分庭抗礼的主流产品。
IBM的短视还反映在它对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软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上。1985年6月,IBM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两家联合开发的SO/2操作系统,在未来的许可使用费上,IBM在自己生产的个人电脑上可以随意安装,分文不付,同时允许微软向其他电脑厂商收取SO/2的使用费,即微软可以向IBM以外的公司出售SO/2操作系统。IBM之所以如此大度,是IBM自认为一直是计算机产业的霸主,控制着80%的市场份额,不仅在大型机上,而且在个人电脑上也有绝对优势,大头都在自己手里,微软充其量也就是喝点稀汤。
但是,正是这条20%小份额的“出路”却成了微软的阳光大道。几年之后,由于个人电脑奇迹般的发展,使大型机的市场萎缩,同时,其他公司个人电脑也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这样IBM的市场占有率下降为20%,微软向其他占市场份额80%的公司出售SO/2操作系统,收取巨额许可使用费。1985年微软的总收入为1.4亿美元,而到1990时突破10亿美元。
1987年IBM和微软的合作终止,此后,微软全力开发视窗操作系统,而IBM投入巨资继续开发SO/2操作系统的升级版,但是,当1990年IBM推出自己的最新操作系统时,实际上已经鲜有人问津了,大家谈论的都是Window操作系统。IBM的操作系统完全被微软操作系统压制住了。此时,IBM为了保住在个人电脑市场上的份额,也不得不提出使用微软的Window,而微软则表示IBM可以使用Window,但是,IBM必须向微软支付标准的许可使用费。
蓝色巨人终于因为自己对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产业发展预测判断上的失误,不得不咽下苦果。
战略是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全局性谋划,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主要依赖于企业家的战略眼光。预测作为人们的远见卓识的基础,其主要功能就是正确掌握对战略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或未知事件,为战略决策提供有关信息数据和可行性方案。预测是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制定战略规划和推进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和手段。预测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战略的成功与失败,预测结果的正确与否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所谓预测,是根据一定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该事物的发展和未来状态进行分析,做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估。企业发展预测就是根据企业战略的要求,对一定时期内涉及企业全局的根本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测。发展预测具有4个特点。
第一,全局与局部结合的特点。发展预测主要是根据总体的变化规律,对一定时期内的根本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因而要求注重全局性,同时也要对构成总体的各个部分和每一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对总体有重大影响的局部关键性问题。
第二,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特点。发展预测要着眼于发展的全过程,具有长远未来的特性,这也为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带来了难度。因此,发展预测主要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而不是对细节枝叶的具体描绘。同时预测的基础是现实的情况,只有真实掌握现实各种信息和资料,才有可能进行具体的预测工作。
第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特点。预测结果的精确和灵敏,来源于科学的方法和对现实情况的准确把握上。科学的预测需要大量的数量关系作为依据,以定量分析为基础,但是影响总体发展的因素众多,关系复杂,而且往往表现出不规则的变化,大大降低了预测的可测量性,客观地限制了战略预测的定量研究。因此,发展预测应当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则重于定性分析。
第四,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特点。发展预测所依据的现实各种情况是一种完成发生的静态信息,而做出预测的未来则是一种动态发展过程。因此,发展预测必须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影响总体发展的许多潜在因素,以真正做到科学准确。
IBM在20世纪90年代初摔了一跤,在很大程度上是发展预测失误再成的。IBM在80年代对计算机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预测停留在已有的地位和经验上,忽视了影响未来发展的许多潜在因素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忽视了新的技术与新的需求之间的紧密吻合性。有些管理学家详尽梳理IBM在20世纪80年代初决策思路和过程后,深刻地指出,IBM预测失误是利益束缚导致的可怕后果,IBM以为依据在大型机市场的垄断地位可以左右计算机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从而保持自身的垄断利益。IBM的教训一方面证明科学预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证明预测过程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真正做到预测结果的科学与准确难度很大。
从理论上说,科学预测的基本要求集中表现在具有可检验性。预测的可检验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测的结果必须是明确无误的,不能模棱两可,也就是说,预测的结果必须能被检验;二是预测的过程必须是可重复的,预测的方法也必须是可以检验的。
考察所有的预测方法,运用这些预测方法进行总体发展趋势分析时必须遵循惯性原则和类推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带有一定的延续性。事物发展保持原来变化趋势、变化特性的延续性,被称为事物发展的惯性,这也是物理学原理在预测科学中的运用。惯性原则是科学预测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原则,要求被预测系统结构及其发展趋势具有稳定性,即只有在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或者预测对象的发展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的情况下,才适用惯性原则进行预测。此外,在应用惯性原则进行预测时,一方面要抓住惯性发展的主要环节,另一方面还要研究可能出现的偏离现象及偏离程度,并作出适当的修正,才能使预测结论更符合发展的实际情况。
所谓类推原则,就是根据观察的样本对预测事物的多种关系和结构的变化,构建确定的模型,运用模型对事物的未来进行预测。利用类推原则进行科学预测的关键是样本的选择,即两事物之间的发展变化具有类似性,否则就不能进行类推。当然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事物,在进行类推预测时,要特别注意两事物间的时空影响要素的差别,并纠正偏差。
预测所遵循的惯性原则和类推原则依赖于系统结构的稳定性。但是,系统经常会受到突变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系统的自适应性与控制能力不能维持其有序性,就会产生系统振荡,向无序转化。对企业来说,虽然市场竞争剧烈,变化迅速,但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竞争能力来不断适应,求得生存和发展。但如果遇到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剧变,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重大转折,将使预测的困难加大,因此企业除了建立在科学预测基础上的适应性战略外,也要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重大变化做出估计和准备,争取最佳的预测效果,以增强企业对未来的应变能力。
------------------------------
这些内容已经公开发表,请参阅何云峰、姚小远、张良、方胜春:《智者的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