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教练,人们大多想到在运动场上帮助运动员提高成绩的体育教练,而很少想到企业心理教练。实际上我们大家熟悉的体育教练运用的许多训练技法和技能原理都来自于心理学,特别是运动心理学。而企业心理教练就是将体育教练的技术、技巧、方式和原则运用在企业和组织管理中。体育教练与企业管理,似乎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但将教练技术运用到企业与组织中,却产生了惊人的成效。曾有调查表明,《财富》500强的首席执行官们几乎都认为他们的成功与教练的积极辅导有关。现在,“教练”这个术语正日益在非运动领域被人们所熟知,甚至不可缺失。作为一种参与式、民主式的探索,学习和传播知识与技巧的方式,教练越来越受到企业界、教育界、公共机构和个人的欢迎。 我们很难给教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在英语中,“Coach”最初的意思是指四轮马车,在铁路出现之前用来载客和运输邮件,后来这个词被用来称呼那些训练运动员的人,现在,它又有了新的内涵。美国职业与个人教练协会(ACA)把“Coaching”定义为一种动态关系,它意在从客户自身的角度和目的出发,由专人教授他们采取行动的步骤和实现目标的方法,做这种指导的人就是教练(“Coaches”)。我们认为教练是一系列有方向性、有策略性的过程,它以教练技巧反映被教练者的心态、所处的位置,并就表现的有效性给予直接的回应,令对方认清自己,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展可能性,以最佳状态去实现设定的目标。 按目的和内容、交流的方式、教练的提供者和接受者的不同,教练可以适当地加以分类。 教练按其目的和内容可分为绩效教练、技能教练、生活教练、心态教练、导师式教练。绩效教练关注被教练者的工作绩效,以改进工作和提高绩效为主要目的。技能教练重视对被教练者传授新的技能及其掌握要领,跨越学习的障碍。生活教练强调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在工作之余如何处理家庭关系、休闲、朋友关系、旅游、运动。心态教练着重被教练者的心态开导和调节。导师式教练则包括多个方面内容的教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既有技能的教练,也有心态和生活方面的教练。传统意义上的教练是指师傅带徒弟,比较重视技能的传授,当然一些比较优秀的师傅也对徒弟进行其他方面的指导。现代意义上的教练更强调心态的教练,把自己当作被教练者的一面镜子,由于心态的教练比较软性,因而难度明显增加。从低层员工到高层员工,企业教练的重点逐步从技能教练转向心态教练。 教练按交流的方式划分为面谈教练和远程教练。面谈教练指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开展教练,而远程教练是指双方的沟通主要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在线排程系统(On-Line Scheduling)、在线实时信息(Instant Massage)和电视会议等来实现,从而使教练的作用在开放的远程教育环境中得以发挥,它包括电话教练、e-mail教练、E-教练等。按教练与被教练者的人数匹配关系,教练可分为小组教练和个人教练。小组教练通常是由1-2位教练面对2-10人不等的被教练者。个人教练是指教练与被教练者一对一的接触关系。在实际开展教练技术的过程中,前期有关教练技术的培训、心理测试、拓展训练等可以采用小组教练的形式,但小组的人数以不超过10人为宜。其他的环节如绩效评估和心理测试结果的反馈,针对个人问题的面谈、电话教练等则采用个人教练的形式。企业高层领导也比较多地采用个人教练形式,这是由其领导位置的独特性、保密性和支付能力所决定的。此外,为使教练与被教练者有自由选择的余地,通常当可提供的教练人数不止1人时,被教练者根据自己与教练的接触情况和判断选择自己的教练。 根据教练的提供者,我们可以将教练分内部教练和外部教练。内部教练是指在企业组织内部配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练,他们是企业内部的员工;而外部教练是指在企业外部提供教练服务的个人和组织,很多外部教练是自由职业者,或是具有资质的教练专门机构,他们向企业提供有偿的专业教练服务。 (文/陈国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