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事实上,正式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为团队精神的培育与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团队精神正是扎根于儒家文化这片沃土才更加根深叶茂。 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形成大核心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即“百家争鸣”时期。以儒、墨、道、法四家为代表的诸子学说相互批判、吸收、融合,从而第一次整体地构建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轮廓。其中,含有许许多多朴素团队思想。 儒家的团队思想是突出的,以团队体主义、群体主义、和谐主义、民本主义、中庸之道等为基本特色的儒家文化后来衍生出现代的团队精神,是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在处理个人与集团的关系以及个人与集体事务的关系上,团队精神所主张的个人与集体共命运、个人服从集体、为集体尽心尽力,就与儒家的礼、义、忠很有渊源。孔子的弟子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又问实施仁的具体条件,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要克制自己让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标准。“礼”即国家制度的要求、法律制度的约束、伦理道德的规范。“礼”代表着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克己复礼”就是要个人行为符合集体利益,个人服从集体。儒家很主张“义”,把集体的公共利益称为“义”,个人的私利称为“利”,人为义与利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其关系只水涨船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孟子说“以义取利,不求利而利自来……”儒家并不反对利,而且还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而苛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上,孔子主张“君子以义为上”,“君子以义为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义不为,无勇也”。求利可以,只要是“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对“见利忘义”,“以私废公”,而且主张“先难而后获”。在处理小集体利益与大集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上,儒家强调“无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汉代儒家进一步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宋代朱熹认为: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他们都是强调利益至上。在对待集体事务上,曾子主张:“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诸葛亮躬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则坚持“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①其都是集体之上。另外,儒家还很重视“忠”。忠的意思很广,包括对集体、对他人、对事业、对职守的无限忠诚,是集体主义的重要内容,直接衍变为现代忠于企业、忠于职工、忠于顾客、忠于职守的精神。 其次,在处理集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团队精神与儒家倡导的“和”、“仁”很有渊源关系。儒家极重人和。孔子的弟子有将之归为“和为贵”(《学而》)。孟子更是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是“和而不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只有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而构成和谐的整体,才能产生“1+1>2”的效果,而那种无差别的绝对等同或党同伐异,则不仅不能产生好的效果,反而有损整体的效用。这些与现代企业团队建设中要选择异质互补的成员、周咨博询不附和一堂之言及和谐相处同舟共济是一脉相通的。儒家所主张的“仁”,意义很广,包括恭、宽、信、敏、惠、忠、恕、温、良、俭、让、孝、悌、礼、廉、耻等内容。“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王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人而不仁,如礼何?”“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正是团队精神在处理成员关系时的准则。 另外,儒家对“家”极为重视。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一环,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双亲应爱子女,子女应孝敬父母,感谢亲恩,子女之间应相互爱护,互相关照。家庭成员之间构成一命运共同体,共同抵御世间的风风雨雨。对一个大家族而言,其成员间也是互相支持,个人与家族也是“共存共亡”的。这正是团队精神的最根本体现。 墨家哲学的中心概念是兼爱。由于墨家创始人墨子出身于游侠,“兼爱”学所自然成为这种特殊职业的道德观基础,所以说“兼爱”观是他们团体内“有福同享,有祸同当”观念的逻辑延伸。②在《兼爱》三篇中墨子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同等地爱别人,“以兼为正”,“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如此我爱人人,人人爱我,天下才能太平大治。③可以说墨家的“爱无差等”,强调用爱从情感心理上感染别人,做到“人我一体”的兼爱观,与儒家的“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是一致的,对处理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法家学说中关于组织建设的建设原则与现代团队理论的“团队组建”颇为近似。法家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法家主张国君起用法术之士,利用“法”与“术”来组织人民,组织团体,调度大臣,强调人人必须遵守法令和纪律,并且奋勇进取,大胆革新,力争从群体中脱颖而出。同时,法家人性论基础是“人皆用计算之心以相待”,就是说人是功利的、受利益驱动的群体,必须在团对内赏罚分明,并做到公正、公平,才能以此不断刺激人的生存欲望,使之成为有强大战斗力的组织体。应该说,法家思想是直接提供方法论的思想,后来秦国正是以这一思想为政治秘方,才得以在战国列强中纵横捭阖,并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由上述可知,以先秦诸子哲学为基础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思想从本质上说人本主义的,它讲究伦理本位,强调整体协调,互相关爱,关心西安市政治,高度重视人际关系,习惯于把人放在一定的关系中考察,融个体于集体之中个体的价值取向以群体价值为参照。强调人与社会的高度民主和谐。与现代团队已有不少暗合之处。当然,以历史之一的眼光审视,在强大的宗法制和小农经济背景中产生、嬗变、发展起来的传统价值文化取向,毕竟离“人自由的,全面的”发展的观念尚有不小的距离,它所蕴涵的团队思想注定也只能是朴素的、支离的、缺乏操作性的。认识到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辩证地继承、科学地扬弃,从容塑造、建构具有真正现代化意义的团队精神与团队文化。 自70年代起团队精神以日本为起点,席卷整个世界。目前,团队精神正以它巨大的魅力感染着世界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以美国为例:对实业界而言,目前美国众多的企业都在努力培养整个企业的团队精神。建立各种类型的团队,把越来越多的工作交给团队去完成。如美国施乐公司在80年代初公司出现惊人衰退,市场占有率从80%直线掉到13%时,各地区的销售人员以团队精神出击市场,创下惊人业绩,终于使企业起死回生,反败为胜,成为全球500强企业之一;在理论界,众多学者也都在开展如何培养团队精神的研究。当前,中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时期,发挥团队精神,创建高效团队就是发展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方式。 —————————————————— ①董少辉:“论儒家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世界经济文汇》1997年特刊。 ②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③李锦泉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顾永华整理,主要依据的参考文献有: ①尚水利著:《团队精神》时事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②贾砚林著:《团队精神》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③晓宁主编:《团队出击:世界著名企业、团体制胜实录》珠海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④马达克斯·罗伯特·B著:《同心烁金:企业中的团队建设》上海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⑤莫李斯著:《制胜团队》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⑥赫勒·R著:《团队管理》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⑦陈惠湘著:《企业团队修炼》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