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困扰人类的一个永恒的问题。柏拉图曾解释说,爱是射向无限的光,是经过20年的共同生活之后消失在癍疹鼻子和佝偻四肢上的光。柏拉图这个被一些“痴男怨女”们当作“教条”信奉了两千多年的情感论断,在现代社会却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光辉。在现代都市里,白领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生活上的便利和物质的奢华,却难以找到“爱情是什么”的完美答案。瞬息万变的世界,让他们不可能再用20年的时间去领悟爱的真谛,他们需要的是具体的、触手可及的爱的感觉,以及一种全新的爱的表达方式。在迷惘与选择之间,
在清醒与放纵之间,狂喜、失落、麻木、失望交替在他们身上表现着。他们在爱与痛的边缘探索着新的情感之路。
婚外恋:都市婚姻变奏曲
人们对婚外恋的态度,可以从以下的称谓中看出变化:通奸—第三者—婚外情。“通奸”这个词汇不仅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而且在某一特定时期还被当作犯罪行为。而“婚外情”显然是个中性词,甚至会因为一些特殊色彩而为某些人津津乐道。
婚外恋的结果无非是两种:一是打破当前的组合转向新的组合;二是疯过吵过闹过之后退回去。而都市白领的婚外恋多数选择了后者,他们只想获得婚外感情的刺激,却懒得离婚。建和萍新婚后,感情一直很平稳,朋友们都很羡慕他们的神仙日子。但不久后,萍就发现丈夫有了别的女人。虽然如此,建对萍的态度和热情却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更没有要求离婚。萍自认是一个温柔顾家的妻子,她总想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又错在哪里。在和丈夫的一次谈心中,丈夫表示,他找情人并不是因为与妻子的感情破裂了,而仅仅是出于对日益平淡的夫妻生活的厌烦,想在妻子之外找一点新的刺激,“给白水般的生活加点盐、加点醋、加点芝麻油”。
现代情感专家普遍认为,婚姻的维持和完满少不了性爱。“爱情像水泥,性爱是钢筋,和一起叫混凝土。”结婚首先是文明社会必要的一种程式,结婚证是进入性爱王国的一种官方护照,它的存在表示这对男女可以自由地进行性活动。但也正因为自由,才使得夫妻性爱中的精神满足和肉体快感逐渐减少,因为婚前那些美好的幻觉慢慢消失了。正如弗洛伊德所言:“合法结婚之后的性行为并不能对婚前性生活受到限制作出足够的补偿。一般而言,它仅许可夫妻间少数的几种能导致生育的动作来寻求满足,因为这样一个缘故,婚后美满的性生活只能维持几年时间。”
因为社会观念的开放,现代人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很多都开始对性生活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婚姻中的性爱变得单调乏味,是导致现代都市白领走向婚外情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现代情感道德和性道德也给婚外情带来某些伦理上的依据。在电影《第三者》里,妻子面临着一种尴尬的逻辑推理:面对婚姻,情人无疑是第三者;而面对感情,妻子却成了不折不扣的第三者。这种感觉和感情至上的伦理观念,让某些人可以打着追求爱情的幌子,去追逐婚姻之外的情和性。
当所有的美丽都经不起现实的磨砺,当所有的期待都如肥皂泡般在风中破裂,人生便只剩下平平淡淡的现实。生命渴望的新鲜事物,包括现代都市人的婚外恋情,都会与婚姻等许多看似美好的事物一样,美丽、多彩,却脆弱、短暂。在像肥皂般绮丽,烟花般绚烂之后,重新归于平淡、归于庸常。现代都市白领是一群躁动而现实的人,多数人的婚外情只不过是婚姻生活中的一个小小插曲。经过了种种无主题变奏之后,这些出过轨的丈夫或妻子,最终多又回到了家庭及“结发”配偶的身边。
一夜情:欲盖弥彰的谎言
据网易的调查,一夜情产生的途径34.7%为网友,24.4%是在网上聊天室认识的。一夜情大部分发生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男女身上。“教育可以而且能够使人视野开阔,容易接受新鲜经验,思想独立且训练有素,忘我地投身于某种生产活动,对认识世界和自己人格的完整性信心百倍。”高学历、高素质也带来自我意识的极大觉醒,他们中的很多人普遍蔑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伦理观念,在情感生活中我行我素。某媒体在一次一夜情的案例调查中发现,一个被预先想象成猥琐、卑劣的采访对象,事实上是个斯文白皙、风度翩翩、谈吐不凡的硕士研究生。他不仅肯定一夜情的行为和现象,更认为理性而自控的一夜情不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任何伤害。一位在外企任职的计算机博士虽然其貌不扬,但他认为他含金量极高的学历就是炫耀的资本。研究者指出,某些高学历者和都市白领热衷一夜情,并能频频得手,是与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不俗的收入及良好的形象有关的。身份成了一夜情参与者选择对象、信赖或赢取信赖的首要标准。
研究者指出,一夜情基于性欲的特点,拒绝感情与责任,通常发生在并不熟悉的人之间。是一种一拍即和、完事即散的快餐式的两性关系。参与者经常自鸣得意地宣称他们没有感情的冲突,没有金钱的付出交易,是一种纯粹的关系。但事实上,一夜情使人的欲望退化到生理需求,信仰缺失,理想消失,需求层次降低。它是一种堕落的生活方式,有着太多的危险因素。在对对方的健康、为人、背景一概不知的盲目情况下,还可能导致性病,或落入有预谋的犯罪圈套,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未婚同居:等待戈多的故事
一份调查显示,当前有53·3%的人赞成婚前同居。据了解,在白领人群中,这个比例更大。沉重的工作压力、有限的经济能力,让很多渴望有家,但又不堪承受其沉重的都市白领,选择了同居生活。
网上流行着一种“结婚没必要论”:因为不但分不到房子,还得为买房浪费票子;生下的独苗变成太子,光侍候他就少了许多乐子;戒指只能说明你是某人的“妻子”,但对杜绝“马子”(指情人)可没啥法子。万一日久生厌想换个位子,要离婚可得费尽脑子。”这道出了很多选择同居者的心声。在他们看来,同居既可以享受家庭生活的温暖和安逸,享有美好的“未来”,却不用承担家庭所具有的责任和拖累。
但现实往往不能一直按理想的方向发展。同居往往只是暂时的回避,而无法解决长久的问题。小王和小孙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就同居了,毕业后也在同一个地方工作。这样过了4年,他们渐渐厌倦了这种没有承诺、看不到结果的关系。从最初的激情澎湃到如今的相望两厌,他们发现自己站在了十字路口,不知该继续走下去,还是就此分开。在长期的同居之后,他们其实都回到了原地。
同居反对者指出,长久同居而拒绝婚姻,其实是借着爱的名义犯错误,等同于爱情的蓄意谋杀。对于年轻的、没有经验的人来说,这种错误还可以原谅。但对那些有能力、有时间看清未来道路的人来说,再犯这样的错误几乎是不可饶恕的。因为同居强迫他们互相容忍对方的缺点和坏脾气的折磨,忍受对方人格中无吸引力方面的折磨,强迫他们共同体验生活中最粗暴、最不浪漫的方面:不太雅观的睡眠姿态,日常生活的肮脏细节,人体的讨厌气味,令人反感的习惯,无法避免的弱点和无法调和的意见冲突,等等。
情人,尤其是那些不复年轻的情人,对于他们伴侣的精神和肉体,常常感受到一种痛苦的失望。对他们来说,观看伴侣青春魅力和吸引力逐渐衰老的过程,是一种最为可怕的惩罚。几乎任何长久的同居都以幻灭告终,它破坏了真正情人的爱情,它对爱本身来说是毁灭性的。
情感专家也提醒同居者,长期自由的同居具有婚姻的全部缺点,而无相应的社会补偿。两情相悦时,也许觉得不需要用婚姻来束缚对方。然而,我们的生命和感情不会一帆风顺,我们的爱情也会遇到风浪。这时候,许多男女才会发现,婚姻其实是船上的一道帆,可以帮助爱情的小船在风浪中稳定航向。而同居的双方因为没有这一道帆的借力,往往显得脆弱而易碎。在同居的日子里,他们或许都以为把握了爱情,当事实摆在眼前时,同居却让人丧失了进入婚姻的激情。
网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悲壮
有网友称,网恋就是一项游戏。此项“游戏”简单易行:两个ID,各备“鸡”、“猫”、“鼠”一只,然后反复击打键盘,便可体验心跳的感觉。游戏的内容就是只爱一点点,只爱陌生人,只爱不言婚;就是一根电话线,两颗寂寞心,三更半夜里,四目不相见,十指来传情……。
几乎所有接触过ociq的人,都有过或深或浅的网恋经历。网恋者为的是寻找超越一切的纯爱情,超脱婚姻的平庸和无聊、游戏、实用、恶作剧。网络爱情往往是两个互相吸引的人在互诉千愁万绪的心情故事。当事人因为灵魂的寂寞,急需寻找一个很热心、能关注自己的在线灵魂。说白了,这种柏拉图式的网恋,肯定伴有一种要达到较亲密关系的渺茫希望。很多人对待网恋,就像信徒对上帝的感觉一样。虽然见不到、摸不着,却能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幸福和依赖。某些白领将自己不见面的网恋,视为纯洁的、温情脉脉的情感。它远离肉体、性器官以及生育过程的污染,仅靠思想和文字传递快乐。
子羊和田田在网上一见如故,两人无所不谈,好像有着天生的默契。他们在网上热恋,从海誓山盟到谈婚论嫁,甚至干脆夫妻相称。虽然双方都明白,他们没有明天。但他们的确没有考虑明天,也没有考虑过现实,只是沉溺于网络中的那种感觉。他们都将网线另一端的那一位,设计成自己想象中的人。他们知道,现实永远不可能与理想重合,所以他们决定永远都不会在现实中见面。田田说,她明白“盛筵必散”的道理,这种理想的网络爱情总会有走完的那一天,但她还是舍不得这份最为纯真的感情。每次一开QQ,“滴滴”的声音响起,她就会激动不已。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年多,渐渐两人都为工作为学习忙了起来,QQ上亮灯的时间少了,以至最终彼此没有了音信。但田田还是满足地认为,网恋给自己带来了一年多的幸福时光,已经足够了。
不是每个网友的愿望都像田田那样单纯。而当电脑前的两人有着相同的愿望,双方都符合了对方的标准时,他们现实关系也可能因此发展起来。麦克德莫特说过:“科技始终在给我们的约会方式带来革命。起初,它给我们带来火车,使我们能够到处旅行,去见陌生的人们。后来,它给我们带来了电话和汽车。互联网则是另一次革命。但具有讽刺性的是,这一技术最终意味着你还是要和你所爱的人面对面地坐在一起。等你们二人沿着走廊走过去的时候,互联网只不过是一片模糊的记忆而已。”
木木与小小经常一聊就是几个钟,木木说他喜欢上了小小。幸福原来可以降临得如此迅速。短短几个月的Q来Q去,他们就见面了,双方与他们最初的想象与估计相去不远,他们互相接受了对方。从此,电话、短信、QQ一个都不能少。他们现在已经规划着安家置业的大事了。所以认识他们的人都觉得他们幸运。
一位有过成功网恋经历的网友概括说,网恋让人们超越了现实空间和社群的局限,让感情有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网恋跟任何形式的恋爱一样,只是需要更好的运气,以便能顺利迈过从网上走到网下的这道坎。
同城约会:换汤不换药的“相亲游戏”
刚刚落幕的南方白领万人联谊活动搞得如火如荼。据了解,活动总共有近3000个白领报名,60%以上为大学学历。绝大部分参加者都翘首期盼着约会日的到来,期望能一矢中的,寻到自己心中的另一半。活动是老套的模式:真情告白,知识擂台,才华展示,情感论坛。与婚姻介绍所世俗的张罗稍有不同的是:自我介绍部分增加了少许东西,个人自我表现的途径多了些,层次也上了很多。只有高学历,高收入的成功人士才有入场资格。一如体育界的阴盛阳衰,女性比例远远超过了男性。于是,具有表演天分的男性一下子成了男凤凰,百花齐簇。
某导演自我介绍完毕,女性像潮水般涌来,生怕错过了金龟婿就再也找不到如意郎君。导演手持大把名片夸道“20多张名片,有戏。要的就是全面撒网,重点捕捞。”
这种类似于“情感超市”的活动,把参与者直接推向了表现的平台。它将遮遮掩掩的相亲变成了一种公众的活动,让人们在情感的选择上多了一个新的渠道。但是,与“台上”的热闹相比,很多台下的看客对此却不屑一顾。某读者表示,谈恋爱、找对象是一种很隐私的行为,注重的是微妙的感觉和细腻的体验,并不适合在如此公众场合下进行。真正会到这种“联谊会”上找对象的人,不少都是感情的失败者。有“竞争力”的人早就“就地解决”了。一位研究情感的学者认为,这种大型白领联谊活动,其实还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相亲游戏”,不能根本解决某些都市白领封闭、孤独的情感状态。参加者中以女士居多,说明广州的女白领在感情的主动性以及交际能力上,都较男性差。
办公室恋情:内忧外患的挣扎
在网上曾有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叫《办公室恋情的N大好处》,文曰:情人的眼神在办公室的某个角落里凝固,让办公室的生活不再乏味;有所期待,为着那一顿共同享用的短暂工作餐;做事出色,情人的眼神闪烁着鼓励和为你骄傲的内涵;遇小挫折,情人的眼神为你默默加油。
对于正在进行办公室恋情的小文来说,办公室情人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互相照顾。少了激情多了平实,是一种很实在的感觉和幸福。也大大节省了恋爱成本,生活也有了很多便利。最大的不便是作为上司和下属,在工作问题处理上会比较难做,“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小文说作为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在公不言私是他的准则,其他就没有想太多了。
但多数办公室恋情都不会如此美好和顺利。D先生是办公室恋情的冷眼旁观者。他认为现代企业工作异常紧张,要发展办公室恋情,会如“火中取栗”般艰辛。
办公室恋情最大的阻力来自老板和上司。过分亲密的个人关系自然不利于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工作中卿卿我我,加班时双双开溜,自然会影响工作;一方的成败得失,也会影响到另一方的情绪和状态;更甚者,共同的利益关系,会对上司带来很大的压力,比如一方辞职,另一个很可能也会马上炒老板的鱿鱼,这些都是很多现代企业中所忌讳的事情。因此,广州有的公司就明令禁止同事恋爱。
供楼结婚:“落叶归根”的幸福
当房地产商们用越来越大的篇幅来推介他们的楼盘时,当媒体不遗余力地打造“时尚生活方式”时,白领们便落入了他们共谋的圈套。一位刚毕业不久就供了房子的白领说,“当真的拥有房子时,那一刻的成就感无法形容”。
都市白领中,很多都是“飘一族”,居无定所、情无可依。由于对漂泊的厌倦,或者对所在地方、工作或者人的热爱,他们开始在身边寻找一种归属感。有了房子就有了根,让父母不时过来同住,下班后扶老携幼散步,人生至此已足矣。一位被访者表示,虽然楼市价格不低,但由于家人和女朋友的要求,他把原本打算投资做生意的钱交了首期,开始了供楼的历程。而在他的供楼款里,也有女友的一份。
供楼,让他生活方式、感情观念甚至和女朋友的感情,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以前长期热衷泡吧、蹦的、旅游、和朋友呼啸成群的他,如今完全成了个小男人,有时间就陪女友逛家具店,一点一滴地营造自己的新窝,乐此不疲。在爱情上从来不愿死心的他,如今也彻底收了心。他对女友说:“我们成了拴在一条绳子上的两个蚂蚱,谁也别想轻易跳出去”。有了房子,接下来就要考虑结婚,以及如何让父母享福,让未来的孩子念个好学校,有一个稳定的家庭等现实问题了。对生活最美好的愿望就是:扶着父母,抱着儿子,倚着妻子,在码头看一线江景。“面临大海,春暖花开,从供楼做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现代的都市充满了太多的欲望和诱惑,当一个又一个新鲜刺激的方式出现时,作为成熟的都市人最要紧的是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最好的不一定适合你,但最适合你的一定是最好的。静下心来,看透婚外恋的苦果、一夜情的荒唐、同居的无望、网恋的机率、同城约会的渺茫、供楼的实在……你自然会在多项选择中,找到最适合自己,也是最好的人生方式。
http://www.ah163.net/myaticle/click.php?id=50&bbsi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