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国民族的生活方式》-瞿明安著
时间:2008/8/29 9:22:02,点击:0

 

前 言

从80年代初期开始,在我国学术理论界掀起了一个研究生活方式的热潮,尤其是哲学、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更是一马当先,纷纷参与讨论,并著书立说,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此相比,民族学界在研究生活方式上则处于落伍的位置,尽管许多民族学工作者所从事的研究对象大多与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关,但从总体的角度来研究民族生活方式的文章和书籍至今仍寥寥无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民族学界的一大缺憾。作者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期,加强对民族生活方式的研究,对于不断完善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拓宽学术理论界有关生活方式宏观和微观研究的领域都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这正是作者写作本书的基本出发点。

  近几年来,作者一直留意国内学术理论界对生活方式研究的动态,广泛搜集与各民族生活方式有关的资料,并对部分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的状况进行了一些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一年的写作完成了这本书稿。本书从民族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把中国56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其置于中国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中,既从横向的方面论述中国民族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宗教文化、人生礼仪及节日风俗的关系,同时又从纵向的方面来探讨中国民族生活方式在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变迁和面临的选择问题。在具体论述时,尽量把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的某些生活方式共性与不同民族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呈现出来的生活方式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人们认识了解有关影响中国民族生活方式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提供一些基本的线索和资料。鉴于作者在前五章论述中国民族传统生活方式时所参考使用的书籍主要是一些有关各民族民俗及社会历史调查方面的资料,而这些资料所反映的又多是近代以来至建国前各民族的情况,所以本书前五章除了注明某些特定的朝代和年代以外,其涉及的内容主要以近代以来至建国前为时限,这里特向读者加以说明。由于中国民族生活方式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比较复杂的研究课题,作者在本书中仅仅是从某几个方面来对此加以论述,而没有进行更为深入的系统研究,加上自身的理论水平有限,写作时间紧迫,书中的不足之处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有关专家学者和广大的读者提出批评指正。

作 者
1992年4月于昆明

目  录 
 前言
一、复杂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民族生活方式
  (一)不同类型区域各民族的消费生活模式
  (二)限制各民族交往活动的天然屏障
  (三)利用各种自然条件开展的闲暇娱乐活动
  (四)自然生态环境与宗教生活的相互关系
二、多重社会关系网罗中的民族生活方式
  (一)维持人们血缘关系稳定的家族形态
  (二)影响人们社会生活活动的地域社群
  (三)造成生活主体角色地位失衡的等级关系
三、中外宗教文化交融下的民族生活方式
  (一)中国本土道教生活透视
  (二)其他本土宗教生活透视
  (三)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
  (四)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
  (五)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冲击
四、各种人生仪礼过程中的民族生活方式
  (一)人生初始时的诞生礼
  (二)跨入社会门槛的成年礼
  (三)家庭生活开端的婚礼
  (四)人生终结时的葬礼
五、丰富多采传统节日中的民族生活方式
  (一)不同类型传统节日中的饮食习俗
  (二)不同类型传统节日中的娱乐游戏活动
六、当代社会急遽变革中的民族生活方式
  (一)当代中国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的特征
  (二)传统生活方式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性
  (三)建立中国多民族现代新型生活方式的几点思考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http://www.channelwest.com/ynmzx/book/04.htm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超越传统-生活方式转型取向》王玉波著
下一篇: 论人类生活方式的本质及其复归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