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生成为解题机器 数学家称如此难培养出真正大师
时间:2008/6/8 18:13:29,点击:0

   据文汇报报道,几天前,知名华人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兴冲冲地赶到杭州,去与一群刚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数学尖子见面。结果却让他颇为失望:“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根本没有清晰的概念,对定理不甚了了,只是做习题的机器。这样的教育体系,难以培养出什么数学人才。”

  中学生成为解题机器

  丘教授与数学尖子们座谈时,先问学生数学的兴趣在哪里?有学生说是数论,有学生说是几何。接着问下去,却发现这些学生对于数论、几何到底是什么却完全说不清楚。甚至一些基本的几何定理也是一问三不知。

  仔细交流后,丘教授才知道,这些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围绕题目,一遍又一遍地做习题。老师授课时,也是围绕习题讲课,讲解数学门类、培养学生兴趣都被忽略了。

  对于现在国内的中学生不学微积分,丘教授也忧心忡忡。他说,不仅大部分中学生对微积分知之甚少,一些大学生的微积分也学得很差。他指出,国内常有对美国基础教育的批评,尤其是数学教育方面,“但是,我认为,美国好的中学在数学教学方面要远远超过中国。在好一点的中学,高一学生就学完微积分了。这样他们到了大学时,对数学就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和概念,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也可以有比较好的规划。”

  大学生普遍缺乏学术热情

  “我常常看国内名校的BBS,很少看到有严肃的学术讨论,多的是牢骚和随意的吵骂和争执”。丘教授对国内大学生学术研究热情和钻研精神的缺乏非常遗憾。

  曾经有一位国内的博士生三次写信给丘成桐,希望能够到哈佛去任教,丘教授多次要求看他的论文,但一直没有看到。此次丘教授来到国内,特地去看了他的论文,发现论文研究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已知结论的课题,基本上没有什么科研的价值,用丘教授的话说“连好一点大学的硕士学位都很难拿到。”现在这位博士已经是国内某名牌大学的教授了。

  丘教授称,哈佛大学数学系的本科生平均每年都有2到3篇的学术论文发表在一流的学术期刊上,水平甚至可以超过国内一些名牌大学教授的论文水平。“我面试过很多要来哈佛数学系念本科的学生,但是近两年,能够进入哈佛数学系读本科的中国学生几乎没有。”

  太过追求短期效益 缺少大视野

  “国内不是缺少投入,而是缺少做学问的热情和对科研的大视野”,说起中国国内的数学研究,丘成桐教授认为,政府每年的投入不少,但是很少出什么象样的成果,主要原因就在于太过追求短期出成果了。

  丘教授举了个例子,某数学研究所投入巨资,号称每年要面向全球引进2千名数学家,他认为,每年引进2千名数学家在全球任何一个数学研究所都是不可想象的。“对于一些课题研究,不在于投入多少,而是应该追求最前沿的课题。虽然研究一些二、三流的课题可以比较容易出论文,但是这样的论文再多也比不上一篇一流课题的论文,而且长期以往,学术研究的水平只能越来越低,也不可能培养出什么优秀人才。”

  不过,丘教授也对记者表示,这次在国内交流,还是看到一些埋头研究的青年学者在数学研究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就是在高考数学尖子中也发现一位较有潜质的广州学生。“但愿从学校教育到学术研究,我们都能多一些潜心钻研的精神,这样,中国才能早日拿出象样的数学研究成果,涌现出真正的数学大师。”

(作者:姜澎,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课后温故知新有讲究
下一篇: 数学差触动美国神经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