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汇报报道,几天前,知名华人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兴冲冲地赶到杭州,去与一群刚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数学尖子见面。结果却让他颇为失望:“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根本没有清晰的概念,对定理不甚了了,只是做习题的机器。这样的教育体系,难以培养出什么数学人才。” 中学生成为解题机器 丘教授与数学尖子们座谈时,先问学生数学的兴趣在哪里?有学生说是数论,有学生说是几何。接着问下去,却发现这些学生对于数论、几何到底是什么却完全说不清楚。甚至一些基本的几何定理也是一问三不知。 仔细交流后,丘教授才知道,这些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围绕题目,一遍又一遍地做习题。老师授课时,也是围绕习题讲课,讲解数学门类、培养学生兴趣都被忽略了。 对于现在国内的中学生不学微积分,丘教授也忧心忡忡。他说,不仅大部分中学生对微积分知之甚少,一些大学生的微积分也学得很差。他指出,国内常有对美国基础教育的批评,尤其是数学教育方面,“但是,我认为,美国好的中学在数学教学方面要远远超过中国。在好一点的中学,高一学生就学完微积分了。这样他们到了大学时,对数学就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和概念,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也可以有比较好的规划。” 大学生普遍缺乏学术热情 “我常常看国内名校的BBS,很少看到有严肃的学术讨论,多的是牢骚和随意的吵骂和争执”。丘教授对国内大学生学术研究热情和钻研精神的缺乏非常遗憾。 曾经有一位国内的博士生三次写信给丘成桐,希望能够到哈佛去任教,丘教授多次要求看他的论文,但一直没有看到。此次丘教授来到国内,特地去看了他的论文,发现论文研究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已知结论的课题,基本上没有什么科研的价值,用丘教授的话说“连好一点大学的硕士学位都很难拿到。”现在这位博士已经是国内某名牌大学的教授了。 丘教授称,哈佛大学数学系的本科生平均每年都有2到3篇的学术论文发表在一流的学术期刊上,水平甚至可以超过国内一些名牌大学教授的论文水平。“我面试过很多要来哈佛数学系念本科的学生,但是近两年,能够进入哈佛数学系读本科的中国学生几乎没有。” 太过追求短期效益 缺少大视野 “国内不是缺少投入,而是缺少做学问的热情和对科研的大视野”,说起中国国内的数学研究,丘成桐教授认为,政府每年的投入不少,但是很少出什么象样的成果,主要原因就在于太过追求短期出成果了。 丘教授举了个例子,某数学研究所投入巨资,号称每年要面向全球引进2千名数学家,他认为,每年引进2千名数学家在全球任何一个数学研究所都是不可想象的。“对于一些课题研究,不在于投入多少,而是应该追求最前沿的课题。虽然研究一些二、三流的课题可以比较容易出论文,但是这样的论文再多也比不上一篇一流课题的论文,而且长期以往,学术研究的水平只能越来越低,也不可能培养出什么优秀人才。” 不过,丘教授也对记者表示,这次在国内交流,还是看到一些埋头研究的青年学者在数学研究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就是在高考数学尖子中也发现一位较有潜质的广州学生。“但愿从学校教育到学术研究,我们都能多一些潜心钻研的精神,这样,中国才能早日拿出象样的数学研究成果,涌现出真正的数学大师。” (作者:姜澎,来源:文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