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小庆(北京语言大学)
一、处理好读书与聊天的关系
《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至理名言。讨论是思考的重要方式。许多思想火花是在讨论中碰撞出来的。我认为,大部分时间读书,小部分时间聊天(讨论),六天读书,一天聊天,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耶鲁大学的学者薛涌在《美国一流大学的理念》一文中写道:“(类似美国大学中的)讨论班,在我们上北大时,只有晚上图书馆占不到地方,几个好友决定在宿舍‘放纵’一下时才有。而且这么聊一晚上,事后常常有负罪感,觉得误了功课。直到毕业多年后,才意识到那几个晚上的聊天是在北大最有价值的经历。如今许多知青出身没有上过大学的学者能比一些享受了优越得多的教育的后生有创造力,除了个人因素外,和他们干完农活后地头的这类‘讨论班’大概也不无关系。”
对此,我深有同感。我回忆自己的大学时期,收获主要来自图书馆。在图书馆看“闲书”时也是常常有负罪感。那时晚上11点要强制息灯,息灯以后一个宿舍中7个同学经常会躺在床上聊大天。其中的收获是很大的。现在回想起,许多时间浪费在听课上。
二、处理好读书与工作的关系
在北语读书,挣钱很容易,面临很多诱惑。如果忙于挣钱,三年很快就会晃过去,挣了点儿小钱,却失去了在未来残酷的竞争社会中的竞争力。为眼前利益而牺牲了长远利益,是得不偿失的。在读博期间,打工最少的是L师姐。她上课不多,参加研究项目也不多。读博的三年间,主要的精力放在读书上。今天,她的竞争实力是最强的。就像我刚才说的,只有她挑别人的份儿,没有别人挑她的份儿。她现在手边有4、5篇文章,面对的不是能否发表的问题,而是投给哪个级别刊物的问题。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至矣”。在读书与工作的问题上,要把握一定的度。打工不能太多,也不能只读书,还要参加实践。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原主任陈宇教授在他的博克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规律是什么?说得刻薄些,这恐怕是连许多动物都懂得的道理。大鸟一圈圈地领着小鸟飞行,大鸡一次次地领着小鸡捉虫。这不就是教育吗?但是,后来,大鸟大鸡进化了,变成高等动物了。它们决定学习高等动物的榜样——人类,它们建起了小学、中学和大学,把小鸟小鸡十几年关在学校里,让它们坐在那儿听飞行课和捉虫课,从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讲得天花乱坠,小鸟小鸡听得昏昏欲睡。后来终于有了两个有文采有口才的老师,一个名叫易中天,一个名叫于丹,小鸟小鸡们听得脸上有了笑容,但飞行呢?捉虫呢?依然不会……。终于毕业了,小鸟小鸡离开学校后,发现还要重新在生活和工作中学习飞行和捉虫的本领。”
读到这段话,我受到很大的鼓舞。多年以来,我心中总是感到有些不安,担心自己带着学生们“一道飞”和“一道捉虫”的时间太多,压缩了学生们的读书时间。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可以说,我们已经毕业的同学,个个都是“飞行”和“捉虫”的高手,个个都在读研期间跟着我“飞行”和“捉虫”,个个都练就了一身“飞行”和“捉虫”的本事。只会谈论“如何捉虫”而捉不到虫子的一个也没有,空谈“如何捉虫”而挨饿的一个也没有。
毛主席曾经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我同意毛主席的这种看法。参与了一份试卷的征题,初审,送审,会审,预测,统计分析,拼卷,正式考试,等值,考后分析,题目入库等整个流程以后,对心理测量理论的认识会深入很多,会与仅仅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效果大不一样。
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抗拒诱惑,保证读书时间。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三、关于打基础
我反对所谓“打好基础”的说法。今天我们面临的是知识爆炸局面,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论文发表,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书出版。你永远不能说已经打好了基础。知识总量在迅速增加,分母趋于无限大,分子增加几倍没有多大意义,分数值还是零。
今天,学习和研究只能围绕“问题”来进行。我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就来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缺什么知识,就学习什么知识,就补充自己的不足。例如,今天有组织的、集团化的、高科技的考试作弊现象日趋猖獗,我们要应对这个问题,就要展开科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原有的知识不足,就要补多元统计方面的知识,补算法方面的知识。在学习多元统计的过程中,又发现需要补线性代数、离散数学、实变函数方面的知识。这样,我的学习是围绕“防止高科技考试作弊”这个问题来进行的。
我希望你们能早日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问题,展开自己的学习。脱离“问题”的“打基础”意义有限。
四、找书和读书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研究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我们需要花很多精力去寻找参考文献。现在,许多资料可以借助网络和搜索工具轻而易举地获得。当年,我们可能会为查找某一资料在北京图书馆泡一周,今天,类似的资料只要“百度”或“Google”一下,马上就可以得到。
我自己有这样的教训:花了许多时间找资料,复印和下载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结果没有时间看。把时间花在找书上,最后却没有时间去看找到的那些书。
今天,找资料不难,难的是读资料。我建议你们首先把已经找到的资料读完,再去继续寻找新的资料。通常,只有在“不得不找”的情况下,才需要中断当前的阅读去花力量寻找新的文献。例如,如果不找到某篇文献,就无法搞清楚某个参数的含义或某个参数的计算方法。
直接给作者发信是获取参考文献的一种途径。如果你需要某个资料,在网上搜不到全文,你通常可以在网上搜到作者的信箱。你可以直接给作者发信,信中对自己做简单介绍,请求作者将文章发给你。多数情况下,作者都会把文章发来。
对于确实需要、又在网上、在国内图书馆找不到的资料,可以向海外的同学求助。海外的同学各自有自己繁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除非确实需要,尽量不要麻烦他们。
最后,联系作者也未得到,求助海外同学也未找到的资料,告诉我。如果确实需要,我来帮你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