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概论》课创新教学与培养创新人才有机结合的探索
时间:2009/9/5 17:07:18,点击:0

摘自何云峰、苏令银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科发展研究》,黄山书社2009年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改05方案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合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概论》课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的来龙去脉、科学内涵、历史地位以及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创新的理论。如何使学生在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使学生成为承继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创新型人才,这是《概论》课教师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对此我们在实施新课改方案的一年多时间里、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下我们归纳几点以求教大方。
  
(一)打破围墙,各路专家学者合作执教《概论》课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教育、军事、外交、民族、宗教、党建等多方面。《概论》课归属于政治课,但是教学内容涉及到多种学科、需要教师有广泛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把《概论》课讲生动灵活、富有吸引力,而实际上每个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有限的。高校以往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或《邓小平理论》课每个教学班都由一个教师从头到底地讲授,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讲授思路的连贯性、教学内容的连续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教师受自身专业背景的限制,讲课思路难免相对狭窄,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足的。
  2007年9月起,我们在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政治4门课各设一个大思政班,进行打破师资围墙,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多学科化的特点,聘请学校除公共课教师外的各路专家、学者合作执教大思政班的《概论》课。比如我们的校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博士生导师,大思政班请他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请学校历史系的教授讲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请学校商学院的教授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学生对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抱以极大的关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感同身受。大思政班请金融学院的保险学教授讲社会保险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请人文学院的教授讲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和碰撞。请法政学院的法律专业教授讲政治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在讲对外开放专题时,我们结合学校多年来在对外交往中的发展,专门请学校主事这项工作的副校长来讲课,学生听了自己学校的变化对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有了深入的理解。我们请思政专业硕士生导师、原学校党委书记为大思政班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专题、请法政学院教授、原院党委书记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请法政学院东欧问题专家讲外交和国际关系。总之,这些专家、学者授课的共同特点是在自己学术研究的领域里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当然每个专家在讲课中有一个理论讲述中的系统性问题和前后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不过这些问题皆由原来上《概论》课的老师通过组织大思政班的学生进行专题课堂讨论去拾遗补缺,去答疑解惑等等得到弥补和解决。
  大思政班《概论》课在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受到了大思政班学生的欢迎,他们认为各路专家学者教《概论》课,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又有理论的深度,使学生从跨学科的角度进一步体会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各阶段革命和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既拓展了思路,又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基础。教师授课风格不一,使学生博采众长,每个星期有一个专家级的专题讲座,使学生领略了大家风范。理论的创新激发了大学生思维的创新,学生们大胆地建议,创新教学形式必须辅之以创新考试形式,他们与其它班级《概论》课考试的形式不一样,考试以开卷的形式、除了可以翻阅教材外,还可以参考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当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考题既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问题又有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的策论和剖析,显得比较灵活和新颖。他们的意见得到校领导的支持,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风有了更新的认识。
  
(二)调整角色、学生承担《概论》课主题演讲
  
  根据国家教育部要求,《概论》课的课堂教学不少于80学时,所以我们每次课堂教学须连上4节课,不用说,这是对传统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言堂”的挑战。政治课的“一言堂”教学产生了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欢,学生在下面“自留地”干得忙的现象,学生还会因教师讲课枯燥乏味而坐不住。现在高校的学生都是80后、90后出生的,他们是在改革开放环境中长大的,普遍具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但是因为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和政史选科,使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的政治理论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他们渴望自主说话,但是往往又不会说话,常常把套话作为模板去仿效。处在求真、求实年龄段的他们,渴望在大学阶段得到理论的锻造和实践的磨练。其实学生的愿望与《概论》课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我们主要着眼于以下几点。
  第一,创新型人才是敢于实践的人。我们首先信赖大学生,课堂教学大胆换角色,放手让大学生上讲台演讲。我们让每个教学班120至140人组合成若干个小组,4个学生为一组,每次《概论》课由两个小组的学生演讲,其中一个组负责一周时事要闻点评。因为《概论》课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所以理论学习必须联系社会的最新动态和时事要闻。重大社会新闻能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的国际要闻可预见世界主导性的动向。大学生应该成为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人,所以通过时事点评,培养大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另一个小组承担《概论》课主题演讲。先由教师给出下一周要演讲的主题,并指导学生围绕教材中的某个基本理论,去找些具体的史料和资料加以左证。然后学生在一个星期里做演讲的准备,他们分工合作,找资料,讨论观点,撰写演讲提纲,找图片、找数据、找视频材料、制作PPT。学生的电脑制作技术都很强,团结协作使他们的PPT制作,常常因视频资料的生动、画面精彩而吸引同学的眼球。北京奥运会圣火采集、奥运火炬传递都是PPT的素材。上台演讲的同学常常向台下的学生和教师提问,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演讲完毕,教师首先请台下的同学对演讲者进行点评,然后由教师进一步点评和讲解。学生因为上台演讲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和研究的主观能动性,他们还主动从多处去收集资料。
  第二,创新型人才是远离教条主义的人。毛泽东、邓小平都是我们党思维活跃的政治家,毛泽东创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理论是党内盛行“两化”的时候,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重重障碍。我们不仅要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为什么只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为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指明方向并且取得胜利。比如有一个小组在主讲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这一主题时,他们统计出班上参加学校民主管理的学生会干部、干事和志愿者有10人,占了全班三分之一学生,然后这些学生都分别被演讲者点名谈了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体会,这些学生对学校的课程建设、教学质量、后勤服务、学校的拓展,学校领导人员的更替等有关学校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都曾经给以建议、批评、监督和帮助。学校里凡是学生自己的事情都由学生会自行管理,学生会成员都由学生自荐和公众选举结合产生。学生自治管理机构的日常工作包括大学生文化活动、社会考察、爱心帮困、勤工俭学等等。学生在主题演讲中畅谈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使全班学生都感受到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就在日常生活中,完善高校基层民主管理能够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学生通过寻找身边的例子,对“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提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赢得了大学生的普遍赞同。
  第三,创新型人才是思维活跃的人。学生在关于什么是先进文化的讨论中,对秦始皇陵是先进文化还是落后文化进行了争论。认为是落后文化的,理由是秦始皇为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不惜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为他建造陵墓,奢望在身后的阴曹地府仍然过奢侈浮华的生活,秦始皇陵是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人民的见证,所以它代表了落后文化。相反的意见却认为,秦始皇陵的建造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尤其是其中的兵马俑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先进水平,所以秦始皇陵是先进文化。最后,大家认为从秦始皇个人的封建帝王欲来看,秦始皇陵是落后文化,而从劳动者造就的精美的物质文化来看秦始皇陵是先进文化。教师则进一步推导出结论:文化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一个物品从不同的角度会分析出先进与落后不同性质,秦始皇陵,既有反映封建剥削阶级意识的落后文化,又有标志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封建社会雕塑艺术成就的先进文化,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辨证法基本原理的。在争辩中,学生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客观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大家也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三)《概论》创新教学坚持“三贴近”
  
  《概论》课具有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但是培养创新人才还必须在创新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首先《概论》课要贴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比如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到先进性教育和广泛性教育结合起来。对于共产党员和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我们要对他们进行先进性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让他们时刻不忘记为党的最高纲领而奋斗,但是在对大部分普通学生来说,我们应该进行广泛性的共同理想教育。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任何偏离这个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哪怕经费投入再高,宣传力度再大,都将是收效很低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心理逆反。我国在60年代树立的雷锋精神如今并不见蔚然成风。究其原因,可能在宣传中对人物形象有所拔高,加上当今社会腐败现象的频频出现,以至于现在的年轻人都怀疑雷锋形象的真实性。这说明思想教育如果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实际思想水平而进行“高大全”式的教育,就会出现“假大空”的现象。江泽民提出:“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说明,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大家都应该深刻认识这个道理。”1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把先进性教育和广泛性教育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所谓共同理想就是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并愿意为之共同奋斗而形成合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进一步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一步一步更确切地表达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心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都是赞同的。是啊,谁不希望生活富裕安宁呢?谁不希望社会温暖和睦呢?谁不希望祖国昌盛强大呢?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一旦符合了人们的实际思想,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其次《概论》课创新教学要贴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活。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不仅使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而且引起了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操守等等的深刻变革。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只要根据市场这个晴雨表,按照统一的法律法规,企业可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概论》课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生必须适应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年轻人,既有科学头脑,又敢于承担风险,敢做敢为。《概论》课最重要的是从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视角,去训练我们的学生。学生学科成绩的评定是综合了平时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时的独立思考能力,即兴发言时的思辨能力,讲述过程中的分析能力等等,这些测评构成了教师对该学生的主体形象分,学生之间也公认这种主体形象分,然后再综合期末考试成绩,给出学科最终成绩。这样的评分标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辩的头脑,对大学生的今后的自主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是多样化的,党中央一再要求我们的教育能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生。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科学的精神,善于独立思考,不仅能按照现成的经验去办事,更能够应变突发事件,善于处理前人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我们可以从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一分钟命题演讲中看出,越是受过学校训练的歌手,他的演讲就越俗套,越缺乏感情。相反那些从山旮旯里走出来未经过学校训练的、学历不高的原生态歌手,他们的演讲倒是充满了对父母对老师对家乡的无限的爱。这说明了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教育在创新教育方面是欠缺的。
  另外,学生中形成的一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和新意识我们在争辩中都给以肯定、支持和鼓励。比如,《概论》课讲到思想道德建设时,提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年轻人并不奢谈无私奉献,他们普遍赞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因为每个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都有过吃“千人糕”的那种“人人为我”的感受,那么“我为人人”就是他们普遍赞同的逻辑的逆定理。“我为人人”的过程既是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也是体现个人自身价值的过程,每个人只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其个人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其个人价值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个人利益只有在维护集体利益的过程中才能实现,“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正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以一种新的方式为80后、90后大学生所传承和发扬。可以看出,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年轻人能辨证地认识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然在他们中间有很好的维系和传递。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具有体现自我和追求个人价值的道德意识,他们比前几辈人更注重自我价值,我们绝不可将他们的这种意识简单地与“自私”划等号。只要他们的个性张扬和追求个人价值的过程不损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都应该被视为对社会主义道德境界的开拓,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更大追求。我们在讲到和谐文化时,关于应该提倡什么样的适合时代特点的家庭美德问题时,一个学生自告奋勇地起来唱了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他用唱歌的形式帮助全班学生了解了家庭美德的含义。其实现在相当一部分老人也不一定缺钱花,但是儿女在外打工挣钱顾不得回家了,老人觉得寂寞,需要儿女亲情的温暖。这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新的家庭美德。这个学生歌声说明了大学生对和谐文化的理解,师生们共同合着他的旋律用手掌打起了节拍。
  再次《概论》课创新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发展要求。《概论》课教学如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我们的一项调查了解到,有55.56%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感到很盲目;有71.66%的学生为传统的道德评价标准并不处处显灵而感到困惑;有64.44%的学生为自己过去的理想与现实生活相去很远而感到困惑;有64.44%的学生正在为毕业后就业难而感到焦虑。可见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校学生都在考虑一个相同的问题,即怎样在现代社会中求生存谋发展。这个发展有自身事业的发展,也有自身素质的发展。显然,大学生遇到了生存的问题和成长的烦恼。他们有的迷茫,有的踟躇,有的困惑,有的焦虑,如果避开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妄谈理想、信念,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肯定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2大学生的困惑和焦虑正反映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如何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高校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这些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精神疏导人,用热情的关爱感化人,用有效的方式帮助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憧憬未来社会中的人,他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我们的社会正在向现代化发展,它一定也同时伴随着人的现代化的发展。《概论》课教学应该有助于学生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开化思维、陶冶性情,铸炼人格,提高精神境界。
  总而言之,《概论》课的创新教学探索是要通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我们是用领袖人物的创新气质、用他们遗留给我们的创新理论去励志青年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让大学生成为创新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大军,中华民族复兴事业才能不断谱写出新的辉煌的篇章。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依依)
1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一版,第10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摘自何云峰、苏令银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科发展研究》,黄山书社2009年版。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概论》课教学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下一篇: 理性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