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专业教育倍受青睐好象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然而即使如此,仍有一些人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不断向世人发出警告。其中,爱因斯坦的批评至今具有惊世骇俗的作用。
197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三卷本的《爱因斯坦文集》,其中有一篇《论教育》的文章,是作者于1936年在“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文章说:由于“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所以人们总是简单地把它看成一种工具,希望“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爱因斯坦的批评,主要是基于以下一些考虑: 第一,“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 第二,“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正因为如此,他认为学校不仅要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能力。我觉得,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谛。 如果这还不能说明爱因斯坦对甚嚣尘上的专业教育持批评态度的话,那么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段话:“另一方面,我也要反对认为学校必须直接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观点。生活所要求的东西太多种多样了,不大可能允许学校采取这样的专门训练。除开这一点,我还认为应当反对把个人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走向社会。为此,他还幽默地说:“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作为一个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为什么如此反对专业教育呢?这与他“自己在作学生和当 教师时所积累起来的个人经验”以及他对教育的哲学思考有关。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掌握基础理论,并且学会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就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这种人“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目的的人来说,更能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变化。因此,即使是技术学校,也应该把发展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能力放在首位。 此外,爱因斯坦还批驳了专业教育是竞争需要的观念。他说,许多人把达尔文的生存竞争理论“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根据”,有人甚至“试图伪科学地证明个人竞争……的必然性”,从而把专业知识视为个人奋斗的强有力的手段,这也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思想忽视了人类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社会性。 1952年,爱因斯坦又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中开门见山地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似的。他还指出:“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门化,这就会扼杀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与此同时,“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的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将会大大伤害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根据该文注释,这是爱因斯坦应《纽约时报》教育编辑请求所写的一份声明,发表在1952年10月5日的《纽约时报》上。在此之前,他还在《自述》中说:只因为有个胃,许多人就以为注定要参与残酷的社会竞争,孰不知“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值得深思的是,就在爱因斯坦发表上述声明的时候,我们却正在大搞院系调整,而院系调整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加强专业教育。 如今,我们虽然对专业划分过细、学生负担过重有所反思,但如果对爱因斯坦所谓“负担过重必然导致思想肤浅”和“过分强调竞争制度”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就会使这种反思大打折扣。 (博讯记者:胡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