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峰:关注寒门子弟的出路,《社会科学报》2015年12月3日第四版。 近日,不少媒体发文指出,“在中国已经发生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产生了‘贫二代’:贫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形成了阶层和代际转移”。尤其是,许多“贫二代”来自农村普通家庭,没有背景,没有良好的家境,但他们却在四年毕业后,直接失业,就业困难,甚至找不到工作。媒体报道说,“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失业率高达30.5%”。这样,农村寒门子弟再一次被社会所高度关注了。 其实,寒门子弟(尤其是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问题早就引起过关注,国家和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高校也积极采取了大量措施去制止寒门子弟在重点大学的比例逐年下降的问题。从制度设计上,各种奖助学金也在努力帮助他们能够上得起大学。有的学校还专门拿出招生计划招收中西部贫困地区。应该说,我们已有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而且很有力度,并且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现在的现实却是,这种效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已有的寒门子弟优惠政策可能有加以全面评估和检讨的必要。其中,评估的最核心内容应该是:政策优惠真实享有者中间有多大比例被农村寒门子弟占了? 按照公共政策理论来说,一个公共政策执行之后,一定会有相应的评估和评鉴跟上去。但是,目前尚无评估数据公布,所以尚无法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些政策到底给农村寒门子弟带来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没有。也许,不少政策优惠被那些有“门路”的“假寒门子弟们”享受了,真正没有背景的农村寒门子弟能够享受政策优惠的可能并不是很多。笔者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正式数据发布,但愿公布的数据最终能够打消笔者的忧虑。这个政策评估报告的公布为什么很重要呢?因为它可以验证有关政策的设计初衷是否达到。本来制定各种给寒门子弟的优惠政策的目的是要让他们不走向“贫二代”。全世界都公认的是,高等教育对于阶层流动有着重要的积极正向作用。如果政策优惠真正落在了寒门子弟身上,那按照道理来说,应该对防止农村的“贫二代”增加有重要影响的。而现在的媒体报道似乎表明,给农村寒门子弟的入口优惠在落实的时候就可能出问题了。 不过,笔者还以为,已有的农村寒门子弟优惠政策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系统性缺陷,那就是:只关注了寒门子弟上大学的机会,以为只要上了大学,就可以让寒门摆脱贫困,这容易造成上大学就可以出人头地的错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与其给农村寒门子弟入口优惠和就读过程优惠,不如给他们以出路优惠。的确,不读大学,农村寒门子弟绝大部分必然成为“贫二代”;读大学则多了摆脱“贫二代”的机会。然而,有一个问题却可能被忽略了:在各种成本不断飙升的情况下,读大学却也可能“因教致贫”。农村寒门子弟靠助学贷款完成大学学业之后,如果不能顺利就业,就会有这样的可能。这表明,我们现有的农村寒门子弟政策可能还不够完备。30.5%的失业率似乎在告诉我们,应该给寒门子弟出路优惠!或许,给寒门子弟出路比给什么都重要。 给寒门子弟出路,是要完善现有的政策体系,以便更加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更为重要的是,有出路保障,农村寒门子弟读书上学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在我国有的贫困地区人均年收入只有几千元,而读大学却要背上几万元的债务。这的确使农村寒门子弟读大学变成一个风险很高的家庭决策。加上,身边不少农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鲜活例证”,所以农村贫困家庭极有可能没有送孩子上大学的积极性。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曾出现过“读书无用”的论调,当时也曾一度出现过农村子弟因毕业即失业而不愿上大学的问题,不过那个时候的牵涉面不够大,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今天,30.5%的失业率迫使我们不得不立即重视这个问题。既然现有的入口优惠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那就应该尝试换一个思路:由入口转向出口,即实行一揽子保障寒门子弟出路的政策和措施。 我们正在建设全民创业创新型国家,调动农村寒门子弟的入学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提升,而且有利于农村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一套好的保障寒门子弟出路的政策,可能会极大地推动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总之,一方面要检讨入口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出路的问题。双管齐下,“贫二代”才能不会扩大化,才能防止贫富差距的固化和代际化。 (发表时标题和内容略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