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国出不了爱因斯坦是偶然还是必然
时间:2008/4/10 22:03:14,点击:0

 

     50年前的4月18日,科学巨匠、物理“至尊”爱因斯坦溘然长逝。50年后的这一天,科学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追思这位伟人:一个城市接一个城市,一个建筑物接一个建筑物亮灯光,使光环绕地球旅行一周。这项活动就是“物理照亮世界”光接力活动。渴望民族复兴的中国,自然成为这次活动的重要参与国。据报道,中国有10万人参加这次活动,其中大多数是青少年和学生。据说这是为了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物理学的发展,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但我在想,就算爱因斯坦的纪念活动挑起了年轻人对物理学的兴趣,这种兴趣又能走多远?我甚至在想,假如爱因斯坦出生在当今的中国,而不是百多年前的德国,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
    
      爱因斯坦喜欢动脑筋,常常与老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不合拍,再加上语言能力发育迟缓,上课发言时,总是显得很迟钝,这使得老师们非常生气,并常常被喝令出去,常常要在走廊里站上一两个小时。他的这些表现,在我们今天的很多学校,足以使他被降到差班。而且,我们今天的教育,用的是统一的教材,进行的是统一的考试,爱因斯坦上课老是思考自己的问题,又怎能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 
    
      就算出生在中国的爱因斯坦勉勉强强能考进大学,也未必能攻读物理学。因为,他的父母可能逼着他去学更能挣钱的学科。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当今物理学在公众中的影响明显削弱。过去,是最好的学生在学物理,现在即使是很有物理天赋的学生也都奔计算机、经济、法律等实用学科去了。物理学已从大学招生的热门专业变成冷门专业。杭州外国语学校理科实验班,去年高考没有一人投报物理,其中包括在全国物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学生。1998年,浙江大学近代物理研究中心招硕士研究生,4个招生名额仅有3人报名,其中除了一个是中学物理教师外,另外2个还是从机械专业和计算机专业调剂过来的。  
    
      即使出生在中国的爱因斯坦如愿读了物理学,并且博士毕业,继续在高校进行其物理学研究,目前各高校对研究人员的考核制度也会将其旷世才华轻易地葬送掉。据了解,现在各高校对教师一般都实行工作业绩量化考核制度,即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在相应的刊物上发表相应数量的论文,承担相应数量的科研项目,拿回多少万元的科研经费等。重数量轻质量的考核,让科研人员疲于奔命、忙于应付,同时也助长了科研工作的浮躁风气,为学术腐败的蔓延推波助澜。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有些科研人员只好“拿起一块板来,寻找最薄的部位,在容易钻孔的地方,钻上许多孔”,由此造成的科研人员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成为我国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一大障碍。
    
      基础研究的特点是,周期长,出成果慢。对于物理学研究来说,没有5年10年的“冷板凳”,要想出成果,特别是出原创性的成果谈何容易?即使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100多位物理学家当中,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自然》、《科学》、《物理评论》等世界学术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怀尔斯教授7年不出1篇论文,但他仍然受到学校的宽容和尊重,最终证明了费马大定理并因此获得菲尔兹特别奖。
    
      说到底,爱因斯坦终究不是出生在中国。那么,中国出不了爱因斯坦,是偶然还是必然呢?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他从来就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的目的,“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现在,许多人都为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但是也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诚哉斯言。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我给新生儿命名的原则
下一篇: 研究生选拔程序与价值趋向的制度之思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