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何云峰:研究生课程建设应以知识创新能力提升为目的
时间:2015/3/10 22:58:45,点击:0

何云峰:研究生课程建设应以知识创新能力提升为目的,《上海教育》2015年3月1日第3A期“教育云斋”专栏,第66页。

近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强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建设责任;构建符合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建立规范、严格的课程审查机制;加强研究生选课管理;改进研究生课程教学;完善课程考核制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强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意见》的出台,表明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研究生课程建设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突飞猛进发展,研究生教育跟本科生教育一样都不争地存在着培养质量下降的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原因很多,笔者个人的估计,至少有这样几个相关因素。一是研究生本身的入学动机和升学目的比以往更加多样化。以往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很小,无论考生还是导师,基本上以注重学术为唯一要求。而扩招后,则不同,研究生有的是为了学术而求学,有的则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以推迟就业为目的,有的是为了寻找生活目标城市的跳板。如此等等,研究生入学动机远远不像追求学术那么单一。二是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复杂化。以往对研究生导师要求极其严格,没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很难被遴选为研究生导师。而扩招后,研究生数量大量增加,需要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导师队伍中来,而且不少高校还将指导研究生跟待遇挂钩,使得大量的教师积极充当导师,一些学术造诣并不突出的导师也会大量产生,这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非常明显。三是研究生师生比不协调,导致规模培养的质量不高。扩招好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展,而教师数量并没有同比例地参加,于是一个导师带很多研究生的情形屡见不选。以往的少而精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受到严重影响。加上,导师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十分繁重,很难顾及对研究生的培养。这一系列的因素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质量。

随着我们对高等教育过分膨胀的负面影响进行不断反思,比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于是,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广大教师,大家都一直感到,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已经刻不容缓。教育部此番出台专门的《意见》,强化研究生课程建设,其背景和动机是十分清晰的。该《意见》分10部分20条内容,从课程的各个角度,提出了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任务。笔者以为,这个《意见》很合时宜,必将在推动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联因子很多,课程质量仅仅是一个方面。因此,决不要以为,这一个方面可以解决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部或大部分问题。从世界各国来看,研究生教育中课程的作用远远低于其他学段。其中的缘由很简单:研究生主要的任务不是上课,而是专注于知识创新。即使国外有课程型的研究生(course-work graduates,相当于国内的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对应),也通常不会过分拘泥于课堂教学。除了课程教学之外,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新知识生产能力,科学质疑能力等等,才是最要紧的。课程教育应该为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服务。所以,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关键词是创新。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课程理念等等,都应该围绕着知识创新而展开。因此,课程建设是手段,不是目的。

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生课程建设应该有总体性的制度设计。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研究生培养应该重在建立国家统一的标准上,而且这个标准还应该被大家逐渐认可。笔者以为,在国家层面上,加强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应该主要是课程标准建设。也就是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把研究生的课程标准纳入到整个研究生培养标准体系之中去考虑。要将研究生课程标准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并把这个重点作为整个研究生培养标准的一个方面。要防止将课程建设粗暴地简化为搞全国统编教材,并用行政力量强制推广统编教材,违背“课程标准+校本教材”为主要模式的当代国际课程发展理念。从过往的经验来看,行政部门一旦将课程教材统编,必造成公权力滥用,名为课程建设,实为少数人垄断教材编写权,合谋瓜分教材出版利益。这样的课程建设“黑手段”,必然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课程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全国性的研究生课程具有通约性,为将来的全国各高校间相互地学分互认创造条件。

总体来说,研究生课程建设应该以课程标准为手段,以全国性的学分互认为制度性框架,最好达到全面地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目的。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
下一篇: 何云峰:“我的考试我做主”有可能变成现实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