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初探 作者:周晓舟1 陶行知先生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更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2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分离了理论与实践,背离了教育对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的时候,有的学生无精打采地看着老师;有的学生在桌子下面偷偷地做其他作业或其他事;有的甚至干脆趴在桌上了。一言以蔽之:政治课没劲。所以,要增强中学政治课的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使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回归生活,从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学转向为以服务于生活为目的的素质教学。 (一)应试教育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 重智轻德、重理论轻实践背离了培养“四有”新人的教学目标 由于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不得不使许多老师把重点放在智育的培养上,有的老师甚至把学生作为背书的工具,思想政治课教学尤为突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确实可以教育出许多考试能手、背书强手,但是却也可能出现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如此以来,不仅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接班人,而且对学生的今后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2. 教材内容枯燥乏味,与社会生活脱节 以往的中学政治课教材存在一定的不足,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在教材结构上,往往没有体现出时代和社会的要求,背离了“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在教材内容上,忽视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生活难点问题,缺少学生感兴趣的时政阅读材料,遗弃了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且比较容易操作的社会实践或动手动脑的活动。从而导致教材内容缺乏层次性、针对性和时代性。在教材形式上,没有以学生为本,没有注意学生认知形成的心理过程,致使学生学之无味。在教材的编排上,图片与文字的比例失调、色彩单调,冗长的理论让学生拿到书本时提不起劲。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该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 3.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所采取的途径、手段和方式,以及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方式。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使教学效果倍增。3所以,教学方法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绝大多数采用的是“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上课时教师讲空道理、交待知识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通过政治课的学习得到的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觉得它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不真实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方式错误地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导致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为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彻底打破这种封闭、单调、机械的教学方法。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脱离生活所产生的危害 1. 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形成与发展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师生之间有着“位差”,于是,教学往往从教的角度切入,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师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关系。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和行为,原先在教学中师生授受的关系随之要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的关系,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有利于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分享知识、智慧、情感,共同构建人生意义。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丰富,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价值观和信仰的形成过程,绝不能仅仅依靠外部力量的灌输和影响,它是学生个体内部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充分了解学生情感需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满足学生发展的合理要求,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和反思。然而,脱离生活、轻视实践的教学则恰恰违背了学生自主发展的这一教学目标。 2. 教学成果无法在生活中得以体现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学生往往学归学,做归做的现象十分普遍。把课堂上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理论当作一种形式,在生活中照样我行我素,无法真正体现教育的实质。教学成绩的“高分”只是反映了学生背知识理论的水平,而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因此,一个合格的中学生,不仅仅应该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应能够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具有合理的认识和判断,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具有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注意把基本观点、原理、方法等融入生活题材中,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关注学生的所感、所思、所悟,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有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思想政治课对他们成长的意义,从而激发兴趣,学以致用,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3.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失效使其失去了在学校教育中应有地位和作用 由于思想政治课内容的理论性强,条条框框的大道理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学生往往认为学了也没有实际用途。因此,思想政治课就成了学生认为最无聊课程的首选。其次,中学思想政治课没有注重学生的觉悟意识,使得学生毫不在乎德育的重要性。由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需要、存在不同的觉悟意识,这就要求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层次相贴近。然而,教学材料的内容单一、滞后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无法取得共识,从而无视德育的重要性,使政治课的教学成效无法体现、教育作用毫无发挥。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1.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严重影响下,远离了人的主体发展需要的模式。这种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的教育目标模式导致受教育者不能在活生生的社会背景下去运用去思考,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却与人的心灵产生了隔阂。所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当务之急的。正如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无论课堂上所用的教材具有多么充实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总是把认识的目的放在第一位:知道它、学会它、熟记它。而且教师也是全力的追求这一点。这个目的越是被放在首要地位,它就越有力的占据学生的内在力量,而思想情感就越远的退居次要地位”4。 2.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是符合学生自身需要的教学;对学生有意义的教育是建立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情感、感受基础上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处于青春懵懂的中学生在处理学校、家庭和朋友等关系上会遇到许多问题,这就使得教学生活化的呼吁被提上日程。合作教育学的观点认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远远地丢在校门之外,怀着纯而又纯的学习愿望来到学校。”5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以学生为主,为学生身心发展服务才能使教学行之有效,使学生听之入耳、学之用心。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3.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生活的深层渗透过程。这里说的“化”,是一个动态的渗透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因此,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自我教育、互相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社会环境之间形成了良性的有机循环。 (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所谓生活化课堂教学是指将社会生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由社会生活导入课题,运用生活实例理解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它要求将学生融入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把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课程教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教学内容通俗化、具体化、生动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 更新教育观念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前提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拓宽思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为德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指明方向。 (1)从注重学生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内在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因此,学生的内在思想变化是尤为重要的。只有思想上进步了,行动中会相应的表现出来。所以,教师必须将知识和理论内化在学生的思想中,让学生真正获得认同,才能付诸于实践之中。 (2)从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向强调学习过程。以往的中学政治课教学往往强调学生的成绩和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锻炼。这种一味注重结果的观念不仅会抹灭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失去了学习本身的意义。因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摸索的阶段,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寓教于乐的学习过程不仅能营造出积极的教学气氛,而且还能产生意料之外的学习成果。 (3)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向以学生“学”为主。一切由教师做主、由教师包办,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这是传统教育的弊端。德育内容由教师主观臆断,过程由教师一人主宰,活动由教师全面指挥,也是历史因袭的固定模式6。但是,这种貌似负责周到的德育模式从价值取向上看却违背了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因此,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养成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能动地认识外界教育信息,才能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4)从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的组织形式。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直是学校教育方式的统治者。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发展的方向。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一个重大的举措,就是大幅度增加了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要求,强调了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例如:探索发现、社会实践、情境激发等就是开放式教学的有效形式,不仅能让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教育活动,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7。 2. 优化教学方法是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无论是课堂上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故事典故法,还是课外社会实践法都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寓教于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面向生活的教学,学生才能获得能力和智慧。 (1)课堂教学法 A. 故事举例法 对于中学生而言,具有大量故事形式的教材无疑是非常受欢迎的。无论是历史故事,或者是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亦或是发生在我们生活周遭的事例,都能作为教学资源。这不仅体现了教材源于生活,也能给学生今后的生活带去启发。例如,“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知识点时,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智子疑邻”的故事;讲“内外因关系”的时候,可以将语文课中《六国论》的名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来说明问题8。如此一来,教师的讲解就能得到学生的呼应,学生也能顺理成章地归纳出哲学上的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案例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而一个生动有趣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个好的案例就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在选取案例时必须遵循新颖、生动、恰当,通过事例创造教育意境,引发学生思考,使他们在体会中领悟正确的观点。 B. 漫画展示法 如今,动漫已经逐渐成为中学生们追逐的对象,许多学生还会参加很多漫画展来满足和丰富自己的生活。因为,漫画既直观又形象,既能满足感官需求又具有故事性的特点。因此,运用漫画举例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欣赏漫画中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归纳。如:在讲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时,可以根据一些漫画,让学生说出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哪些行为是严重不良行为?通过漫画的夸张表现力和清晰易懂的效果,让学生融入其中。比起老师单纯的照本宣科和讲解不良行为以及严重不良行为的定义、区别有趣和生动许多9。学生从漫画中获取知识,老师也通过对漫画的提问既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培养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归纳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漫画的呈现形式也很多,可以是单幅图片漫画、四格故事漫画、简短的视频动漫等等。 C. 歌曲导入法 在思想政治课上,通过音乐、歌曲导入新课能为学生创设一种活跃愉快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情绪,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如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时,播放歌曲《说句心里话》,接着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歌曲中的军人为什么想家还要出来当兵?家与国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后归纳他们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联系。如此一来,抽象、生硬的概念、原理就能被感性化,从学生心理上而言,也容易接受10。歌词的内容和歌曲的意境很好地为学生打开一扇学习兴趣的窗,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选择歌曲进行政治课教学时,要选择那些积极向上、健康有教育意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歌曲。可以是流行歌曲、古典乐曲、民谣歌曲等等。 D. 小品表演法 小品人人都爱看,一个好的小品更能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受欢迎程度之高就是有利的证明,而且小品的取材往往是源于生活的。因此,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与课本相关的小品来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例如在讲“自我保护”时,让学生进行自设危险情境并从危险情境中进行自我保护的表演。又如,在讲与法律有关知识时,可以弄个模拟法庭来增加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小品可以采用教材上的内容,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写小品,从而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2)课外社会实践法 A. 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 a、参观访问 参观访问是中学生了解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供参观的场所主要有工厂、农村、矿山、商业单位、部队、法院、展览会、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可以访问的对象主要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劳动模范、专家学者、烈军属等。学生通过亲自参观各类场所,不仅能获得视觉上的信息,还能有所体验和有所感悟。访问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与优秀人物的谈话中,习得爱国主义、劳动创造财富的教育以及知识改变命运等教育。这种教育不仅是生动具体的,更能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度,改变以往对思想政治课枯燥乏味印象的教育。另外,学生能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通过交谈访问的方式转移到以他人为中心上,打开心扉去了解他人、学习他人,从而完善自我。 b、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指学生学习运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理论和观点细致地考察社会现象,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一种实践活动。政治课堂应该是开放的,通过社会调查可以让学生亲临现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第一手资料,并获得深切的体会,产生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最终融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社会调查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制定调查计划能培养学生规划活动流程的逻辑能力;走访调查可以为学生培养探求问题的能力;总结调查就是强化学生分析问题,从实践中获取体验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农业问题后,可组织学生对附近农民的收入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根据存在的问题,思考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又如,在讲“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时,可针对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而引起的矛盾问题,组织学生对周围的农民工进行调查走访,深刻理解国家出台的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并思考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今后应如何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c、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也是社会实践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形式之一。社会服务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帮助老弱病残或慰问烈军属,进行卫生宣传、法制宣传、交通宣传,维护交通秩序,植树造林,参加公益劳动等。这些社会服务的多样就决定了学生们可以从各个不同方面来了解社会、体味生活。总是被困于学校和书本之中的学生,如果不通过社会服务等活动,很难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质11。人是社会的人,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只有通过与外界交流,才能使自己了解社会的需要,才能使自己成为有社会价值的人。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是不可偏废的两条途径,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政治道德素质。 B. 运用社会实践法的必要性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看,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来看,社会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类实践活动是社会历史现实存在和发展的唯一可能的方式12。因此,实践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们全部社会生活的源泉,又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以后,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并改变以往只能从书上获取间接经验的方式。因为一切真知灼见都来自直接经验和亲身实践,例如: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这也是思想政治课程所想要达到的目标,通过教学方法的转变体现素质教育的实施,告别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所以,“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的生活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13。 3. 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自身素质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基础 教师是德育工作的组织者,是德育要求的实践者和示范者,在教学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4。首先,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中乃至日常言谈举止上都始终表现出应有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显示出高尚的人格尊严,才能使学生听其言,信其道。其次,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加入社会热点和相关知识,使教材内容生活化15。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时时注意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技能,不断吸纳新知识,用以充实丰富自己的头脑。一个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教师往往更能激起学生的崇拜,增强学生的信任感,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这个过程学生也会自然而然集中注意力,兴趣盎然地听好每一堂课。对此,我认为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首先,在教学中,要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保持生命力和增进吸引力的基本支点。政治教师要坦然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各种现象,运用比较方法,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真善美与假丑恶相互斗争中运用政治课上所学习的知识,提高识别力,增强抵抗力。同时,政治课教师还要善于联系实际,采用各种有效形式,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联系国家的方针政策,联系社会的热点、难点,进行时事政策教育。荀子曾说:教学应以“闻见”为基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因此,将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旁征博引,让学习的内容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才能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 其次,要脚踏实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精湛的专业水平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就政治学科来说,涉及的理论知识很多,重点、难点比较难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假如没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口才再好,也讲不出什么内容,就算你讲了一大堆却是离题万里,这样怎能把大纲要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呢?怎能把前后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呢?那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参与起来就不可能轻松,相反会很吃力,那么,学生又何来兴趣呢? 最后,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初中学生正处于情感急剧发展的时期,对他们来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政治教师本身缺少情感感召力和人格魅力,那么,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必打折扣。如此,政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融入自己的感情,真诚地去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耐心细致地讲解,和风细雨地教育,真正使学生觉得政治教师可亲可敬可信。同时,政治教师还要努力在教学语言和教态上多作改进,以提高自身的个性吸引力。 当代的中学生都是出生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快速成长的年代,社会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建设性人才。因此,他们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正是因为如此,教育及教学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不仅做到贴近学生,也要贴近社会、时代。现在的社会已不再需要只会死读书的、照葫芦画瓢的庸才了;需要的是能够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高端人才。所以,如果教学死板、滞后,与社会的大背景脱节,不但会误人子弟,而且会阻碍整个社会的进程。另外,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就更需要道德素质教育来加以规范。例如,社会上许多企业更多地采用生产力的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具体利益的标准,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的标准,而不是建设的标准;更多地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而不是“中国特色”的标准。这种片面的观点和论调正在蔓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很多人,中学生们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将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分析社会现状和热点,就能切实地正确地引导学生。 参考文献 [1] 宋惠芬:中学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第5期。 [2] 陈惠芬:中学道德教育生活化教学初探,《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期下半月刊。 [3] 张敏:小议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考试周刊》2007年第33期。 [4] 徐云峰:谈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激发,《岱宗学刊》2007年第11卷第1期。 [5] 石传义:关于开展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山东教育》2002年12月中旬刊。 [6] 田超:关于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开展社会调查的探讨,《文教资料》2006年12月上旬刊。 [7] 涂金云:让我们的政治课堂回归生活,《教学新视》2005年第11期。 [8] 刘宗练:如何让政治课贴近学生实际,《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2月第25卷增刊。 [9] 聂世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新探》,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10] 尹小平:坚持“三贴近”,《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年第7-8期。 [11] 王毕珍:谈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活动方式,《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0期。 [12] 黄建珍:政治教学应与生活实践结伴,《广西教育》2007年第6期。 [13] 吴雪峰:中学思想政治课创新教学的几点尝试,《新课程教师版》2007年7月20日。 [14] 邓海建:新课改下中学思想政治课导向初探,《读与写杂志》2007年第4卷第2期。 [15] 曲永侠: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反思与回归,《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1卷第3期。 [16] 梅丽:浅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0卷第2期。 [17] 赵芝壁: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科技信息基础理论研讨版》2007年第12期. [18] 尚丽娟: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工会论坛》2005年第11卷第6期。 [19] 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0] 孟江萍:浅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3] 李桂清:加强政治课实践活动的探索,《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03年第3期。 1 作者简介:周晓舟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学院研究生。 2 黄建珍:政治教学应与生活实践结伴,《广西教育》2007年第6期,第37页。 3 赵芝壁: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科技信息基础理论研讨版》2007年第12期,第52页。 4 尚丽娟: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工会论坛》2005年第11卷第6期,第50-51页。 5 陈惠芬:中学道德教育生活化教学初探,《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期下半月刊。 6 宋惠芬:中学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第5期,第246页。 7 李桂清:加强政治课实践活动的探索,《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03年第3期,第52页。 8 徐云峰:谈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激发,《岱宗学刊》2007年第11卷第1期,第94.页。 9 涂金云:让我们的政治课堂回归生活,《教学新视》2005年第11期,第14页。 10 徐云峰:谈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激发,《岱宗学刊》2007年第11卷第1期,第94页。 11 石传义:关于开展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山东教育》2002年12月中旬刊,第43页。 12 聂世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新探》,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 曲永侠: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反思与回归,《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1卷第3期,第107-109页。 15 刘宗练:如何让政治课贴近学生实际,《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5卷增刊,第230页。 本文已公开发表,见李进、何云峰主编:《理论经纬·2010》,安徽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4月第1版,书号:ISBN 978-7-5461-17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