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不管基于什么样的理由,北大仓促拒绝外人入内,体现的是管理者的一种轻率和傲慢 北京大学对外人关上了门。她宣布,从10月4日起,限制游客入内参观。笔者不知道,这仅仅是黄金周旅游旺季的临时作法,还是一项长期措施。 校方给出的理由是出于安全考虑。据说,学校毕竟不是公园,进入的人如果太多,不便于管理。然而,仔细想来,这理由有点站不住脚。 一般的学校当然不是公园,但是,北京大学却与一般学校不同。北大地处圆明园与颐和园之间,历史上就是园林胜地。读过点历史的人恐怕都知道,北京大学图书馆和留学生楼一带就是明代文人米万钟所筑的私家园林勺园,它也许曾经是京城最美丽的私家园林。该园虽曾遭八国联军纵火,但仍不失其美丽。后来,那位非常出名的司徒雷登博士为创办燕京大学,从一位私人手中买下该园,予以整修。园内建筑设计多出自美国著名建筑师之手,它们也多仿效典型的中国宫殿式建筑样式,是20世纪宫殿式建筑的样板。所谓“燕园”之名,恐怕就是由燕京大学而来。北京大学则是上世纪50年代初才从相当西式但也相当简陋的沙滩红楼迁入该园的。 从这段历史渊源看,燕园本身就具有文物、历史和建筑价值,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性。北大管理者没有理由将其据为己有,拒绝公众入内参观。也许你可以收取门票,但你不能关门谢绝游客入内。 至于那些带着景仰的心情来到北大校门前的小学生、中学生,我想,没有一个真正将教育、将学术视为己任的大学管理者,忍心将他们拒之门外。他们是北大的未来,北大的生命靠他们来延续。 北大校方说,进入燕园的人太多,不便于管理。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黄金周也已经搞了五六年,参观北大、清华,也已经流行了好多年了,燕园内真的因为游人,因为家长、中小学生的涌入而曾经发生过什么混乱或突发事件吗? 北大向来是开放的。这是上个世纪初那些大教育家涵育出来的伟大传统。现在北大的管理者,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恐怕不应当随便改变这一传统。某些游客或有一些不文明的举动,大量游人入内,也确实可能带来某些不便。但是,些微的不便,如果不是已经威胁到北大的根本,就不能构成轻易改变北大优良传统的理由。因为,离开了开放的精神,北大就什么都不是。 不管基于什么样的理由,北大仓促拒绝外人入内,体现的是管理者的一种轻率和傲慢。近些年来,围绕着北大,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北大校友、尤其是老校友,对北大充满感情;整个社会对北大有一种景仰之情;高考生对北大甚至有一种崇拜心理;政府也不断追加投资,希望把北大打造成世界一流大学。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北大内部人、包括校方,却似乎对自己的名声、传统不甚介意。以最近发生的事件为例,北大教师出现严重剽窃行为,校方仅予以轻描淡写的处理,当事的副教授也没有向学术界和公众道歉;研究生招生中出现重大丑闻,校方也似乎谈不上强烈。校方没有向热心的校友、也没有向社会展示自己珍视北大名誉和传统的态度。轻易地拒绝游人入内,也同样体现了校方对北大名誉和传统不负责任的态度。而北大的名誉就在这一个又一个负面新闻中、尤其是在北大管理层的冷漠态度中悄然流失。 究其根源,恐怕在于大学管理层过于行政化。长期以来,政府以行政方式来管理大学,主导大学内部事务的,也是行政官员。可以推测,限制游人入校游览的决策,恐怕是相关行政部门做出的。这样的决策,只是狭隘地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没有从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历史的角度考虑问题,没有从北大对中国所应承担的精神和道德责任的角度考虑问题。有些行政官员的视野相对而言是狭隘的,而中国的大学目前就是由这样一群官员而非教授管理着。 经由这种管理体制的长期熏陶,大学本身其实已经没有多少“大学精神”了。有的北大人抱怨,Peking University(北京大学)已经变成了Parking University(停车场大学),这该怪谁呢?有心人应当统计一下,北大向官员、商人颁发了多少个硕士、博士学位证书和名誉教授称号?北大某些热门院系的教授们不就热衷于结交有车一族吗?这些人士当然可以顺利进入北大,而按照现在的行为逻辑,中小学生们却是有可能给北大带来安全问题的。 这样的道理,蔡元培先生、蒋梦麟先生、傅斯年先生当作何感想?(文/秋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