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大学要有大情怀
时间:2008/8/19 20:22:40,点击:0

 

  令人失望的许纪霖——兼论大学要有大情怀

  郭宇宽

  刚在世纪中国网上看到一篇文章看到一篇文章《考研为何重蹈高考覆辙》,作者许纪霖先生经常在该网站发表文章,很有意见领袖的风采,其中不少文章我都非常赞同,但这篇文章阅后,却让我想起今年初的一段经历,不由骨鲠在喉。

  那是由二十世纪教育协会的杨东平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召集的一次关于反高等思教育体制的研讨会,会上很多关注中国教育问题学者都有精彩的发言,许纪霖先生的发言主要是反思中国研究生教育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主题,可许教授的发言流露出的态度却叫人感到不安,他着力抨击了当前的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生招生制度确实有很多问题,比如如何让更多人人可以分享我们的教育资源,如何在教育资源分配领域努力实现社会公正,如何使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可以相互促进?都值得剖析,可他有一段话让我怎么都忘不了,许教授非常严肃的说:“当前象我们华东师范大学这样的名牌高校,招研究生,居然考来的都是一些象什么XX师范学院(我认识的凤凰台副台长刘春、南风窗主笔章敬平等一批优秀人物本科都是这样XX师范学院毕业的)这样名不见经传的三四流院校的学生,这些学生除了会考试,和我们这些名牌学校受过良好学术训练的学生素质根本没法比,在现在的研究生选拔制度中都成全了这样的学生。”于是他得出结论我们的研究生选拔制度完全是失败的。老实说我对研究生选拔中侧重应试也有不少看法,但从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口中说出这样的话还是让人很感到吃惊,我当场就提出了置疑,希望许老师以后注意不要说出类似对于凭着自身努力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同学有歧视色彩的语言。看的出来我的提问,让许先生很不耐烦,他的反驳有一种“名牌高校”教授距高临下的态度,幸亏我所毕业的院校排名比华东师大还要高,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否则真是要自卑的找条缝钻到地里。

  在场的清华大学的孙立平教授也表达了不同的立场:“我也不太同意许教授说考上研究生的都是一些很差的学校的失败者,我在北大20年的时间里面,带头五届硕士生没有一个是北大的,说不好听的都是本科考不上北大的,但是现在这些学生要么是中国社会学科当中最优秀的新秀,要么是在美国读博士生,它的合理性在哪里呢?我们过去的制度一考定终身,他一考没有考好,给他们第二次能够把潜力发挥出来的机会,这个机会对整个社会精英选拔来说,也是有意义的。”(会议主办方有文字记录)

  当场有一些同学会后围过来,其中恰巧就有许先生所说的从名不见经传的师范院校考进北京大学的同学,他们对我说,许先生说这样话太伤害人了,希望我把当天发生的一幕写成文章。我跟他们说,许先生只是一时语失,大庭广众之下,虽然不好意思纠正,所以咬紧牙关不认错,但许先生是非常聪明的人,我相信他其实内心一定会反省,咱们没必要拿几句话揪许先生的小辫子,做人要厚道么。

  快半年过去了,我都快忘了这件事,突然见到许先生的这篇文章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在这篇文章许纪霖先生对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院校学生的态度丝毫没有改变。他唯一吸取的教训就是非常巧妙的摘用《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以此表示自己是公正评述:“哪些大学的学生是考研的主力呢?《中国青年报》近日的一篇报道说,如今北京、上海等地各大名校的研究生大多来源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院校,特别是以前从师专改制的基层师范学院。为什么这些学校的学生考研特别厉害?原来,不少地方性大学像高中一样,将考研录取率作为衡量办学好坏的中心指标,所有的课程都按照应试的路子设计,学生考上了研究生,按照考取的学校的档次,可以得到学校1000-5000元的奖励。”而后话锋一转开始表态:“我读了这篇报道以后深有同感。那些考研基地出身的研究生们,除了笔试成绩比较理想外,在面试及以后的学习之中,大多在知识训练上表现出惊人的无知,且对专业缺乏起码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像许多出国的中国留学生一样,只是抱着一个移民的美丽梦想,通过读研这一敲门砖,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怀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悲悯,许先生一方面说道:“说实话,我对这些来自底层的考生本人充满了同情和理解,他们像当年路遥的著名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一样,除了离开封闭的农村和内地,到生气勃勃的大城市生活,还有多少幸福之路?” 紧接着又批评“耗费了大量纳税人资源的研究生教育,本来是为培养专业研究和应用性人才,如今却像高考一样,承担了额外的非学术性使命。”

  尽管许先生的文风通常有貌似激烈实则处处逢源的特点,但此篇文章中隐含这的话外音其实谁都能听出来:我很同情“基层的地方性院校”的学生,但是你们可以去 “服务家乡父老”,没有必要都想挤进“大都市名校”,你们“这些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上游还是下走,都将应试的恶种带到各处。它所戕害的,不仅是广大的基础教育,而且也是高端的学术研究”。

  从一个“大都市名校”教授嘴里说出这样的论调,总有些既得利益者,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意味。而一个名牌高校的知名教授对于来自教育不发达地区院校有追求的学生,他们凭借自己努力而踏入更高的学术殿堂,非但不是拿出更大的关怀,帮助他们弥补原先教育条件下的缺憾,反而讽刺挖苦,甚至宣扬这样的同学根本不应该被 “名牌高校”的研究生院录取的教育资源浪费论。对照许先生平时所宣扬之“自由主义”与“启蒙”的道德文章更是让人感到遗憾和失望。

  倒是那篇文章里提到的一些缺乏拨款办学艰难的“基层师范学院”非但不垄断人才,反而拿出1000到5000元的奖励鼓励有志向的学子到更广阔的学术殿堂里深造,胸怀气度更令人激赏。

  有趣的是不久前我和上海另一个非常优秀的学者在一起吃饭,他也和许先生一样抱怨:我们复旦大学这样的名牌高校,现在考进来的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高校的学生。而我在北京无论是和北大、清华、人大还是北师大的老师在一起,几乎无一例外都对其他高校考来的学生勤奋、好学大加赞赏。但愿我所接触的样本群体不具有代表性。

  而且我不希望看这篇文章的朋友得出一个错误的印象,我想全面否定许教授的品格,我只是希望许教授拿出一点点道德勇气纠正自身虚妄的优越感与偏见,注意自己一个公众人物在公众场合言行的得体,拿出民吾同胞,物吾与焉的情怀对待那些曾经在享受教育资源方面没有自己幸运的学子。如果许先生自己怀有某种偏好,不喜欢“基层的地方性院校”的学生,那是他作为研究生导师个人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如果许先生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在公共场合一而再的散布这样对于享受教育资源的弱势群体的歧视性论调(要知道在我国不平均的教育资源分配背境下,一个河南考生也许按他的努力只能考上“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院校”,假使他有上海市户口,同样的智商水平和学习成绩可能考上华东师大这样的“名牌高校”也是绰绰有余),所以我虽然算是个“名牌高校”毕业生,听到鄙视“地方院校”同学,挖苦他们缺乏学术热情只会应试的言论,也觉得刺耳之极,忍不住要鸣鼓攻之。固然我们的教育体制充满了问题,需要我们去纠正和反省,可是不能把怨气转移到本来就是这个不公平的教育体制中受伤害者的同胞身上。

  非常出乎意料的是,我原以为许纪霖先生是天生口含银匙的学术贵族,所以不能体谅其他地方院校同学求学的甘苦,后来我才知道,其实许先生自己在学术道路上也是一个高加林式的人物。他从一个当年谈不上受了什么系统学术训练的下乡知青,恢复高考后考上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专业获得本科学历,按理说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是在高校或者企业当政工干部。可许先生是没有甘于“服务家乡父老”而是“通过读研这一敲门砖,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的鲜活例子。事实证明许先生在不利的学术起点上,并不妨碍他今天可以成为一个有社会影响的历史学教授。许先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台阶,顺利登上中国一流大学北大清华的讲坛,听说就在2001年许先生甚至被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接纳成为访问学者,许先生不甘于自己平凡起点的奋斗故事实在感人至深。而且在许先生改变自己命运的奋斗过程中,没有听说哈佛大学的教授因为许先生来自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名不见经传的师范院校而看不起他,觉得浪费了美国教育资源,要知道哈佛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在学术地位上的差距,恐怕不会低于华东师大和许先生所看不起的XX师范的差距。

  许先生自己的经历就已经雄辩地证明了,在这个已经够不公道的社会,你没有资格看不起起点不如你的人,“英雄莫问出身”是这个开放社会的公理。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5/xujilin2.txt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傲慢与偏见?--看北大校门的关闭
下一篇: 关于公开马加爵家信的辨析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