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资格证、会计证、口译证、报关证、程序员证……近来,浙江省的一些高校掀起了一股“考证热”,大学生们纷纷忙着报考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大学生考证也受到了一些高校的鼓励和支持,据媒体报道,有些高校在校内设立了各种培训班,有些高校将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内容列为选修课,让学生既能选修学分,又能参加资格考试。 在笔者看来,大学校园里的“考证热”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市场经济对人才的现实能力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人才高消费”之风越刮越盛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都不约而同地将应聘者是否持有资格证书、持有多少资格证书作为衡量人才层次高低的重要标准。大学生毕业后要走向人才市场,要想找到满意的工作,多一张资格证书就等于多了一个重要的求职“砝码”,就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所以,目前大学生中时髦的“一张文凭、多种证书”,是市场经济价值导向的必然结果。 然而,任何事情过了头就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将少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对付专业课,而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获取各种证书,“考证”已成为部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主题,大学教育有沦为“考证教育”的趋势。实际上,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对于大学教育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它在促进教育与社会(市场)密切结合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使大学教育逐渐走向工具化、功利化;“考证热”在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必然使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忽视甚至荒废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知识是技能的基础,证书只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派生物”,如果没有坚实的专业知识作基础,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作保障,那么靠短时间死记硬背而获得的证书,即使能换取一时之利,却无法保持人才长远的发展后劲。功利化教育的最大弊端也许正在于,它对于人才的长远发展不利,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利。 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基础知识的灌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不同于技校,大学教育不等于“技能教育”,更不等于“考证教育”。要给“考证热”降温,一方面寄希望于大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注重实践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也呼吁全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大学毕业生,切莫将眼睛只盯在资格证书上。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并不是贩卖证书的机关”,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胡文)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col37/col84/article.htm1?id=175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