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独立意识学术品牌挑战大学生电影节
时间:2008/4/10 14:15:59,点击:0

 

“大学生电影节是电影的节日,不是明星签售,也不是追星族晚会。”《青春爱人事件》投资方表示。

  这些天,作为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影片,该片突然宣布退出南京分会场开幕式一事,让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笼罩在“明星不到,领导就不到”的阴影当中;而一直以来,大学生电影节不注重大学生而注重明星的“花架子”、态度日趋圆滑、奖项平均分配的批评也一直如影随形。

  在横空出世的第十二个年头,以青春和锐气著称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品位的挑战———有媒体称,素来宣称公益的大学生电影节开始向商业靠拢

  4月16日,为期一个月的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北京海淀剧院正式拉开帷幕。《求求你,表扬我》、《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沉默的远山》、《好大一对羊》、《旅程》、《红飘带》、《我心飞翔》等新近摄制的一大批国产影片纷纷登台,接受大学生观众的集中检阅。据悉,本届电影节正逢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参赛影片32部,加盟高校100所,预计大学生观众可达200万人次,是历年之最。

  12年来,大学生电影节因其在艺术上的纯粹和专业而在业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这个算不上国际“A级”、没有专家评审、缺少商业因素的电影节一直被众多中国电影人视为知音,冯小刚、葛优都自称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颁发的奖项视为“最高的荣誉、最大的肯定”。

  然而,在如此喧哗浮躁的大环境之下,对这块“文化净土”的守候正在日益成为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青春爱人事件》引发的这场突如其来的口水战,无疑为大学生电影节的艺术性与公益性抹上了一层阴影;而陈坤、周迅签名海报以600元高价在校园成功拍卖,也透出丝丝缕缕的商业气息。有媒体因此嗅觉敏锐地判断:素来宣称公益的大学生电影节已经开始向商业靠拢。

  1993年,刚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的几位年轻老师念头萌动———“办一个大学生自己的电影节吧”,凭着一股青春的激情和魄力,第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诞生,初衷是在公益的前提下,坚持和实现一定的学术追求,吸引大学生群体关注中国电影的成长。作为每年国内的第一个电影盛会,高举“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大旗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被誉为中国电影的“第一声春雷”。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一个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的电影节,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历程就如同一个缩影,折射出的是中国电影在特定社会语境下的成就与艰难。尽管有明星们不计出场费地呵护和捧场,尽管有一批又一批年轻学子前赴后继苦心经营,但捉襟见肘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是使电影节陷入了两难境地———要想良性发展必须拓展市场,而引入商业因素势必影响它的学术品格。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观影素质近几年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很多学生只把电影节看作是不可多得的低价看电影的娱乐机会,这直接威胁着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电影节的学术品牌。

  对此,12年来一直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站在一起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再次强调了大学生电影节非营利性社会文化公益活动的性质,“如何在保证大学生电影节评奖活动公信力的同时,拥有足够的发展资金,一直是组委会追求的目标”,她表示,从去年起组委会开始做了一些小小的尝试,到社会上寻找合作伙伴,通过他们提供的资金购买拷贝,免费送到各个分会场放映,再以贴片广告的形式回报对方。而今年,“我们已经找到了适合大学生电影节的运作方式”。

  个性的挑战———影评人指出,如果成长意味着失去棱角,那成长就是一种失败

  “在不断地走向成熟和妥协中,大学生电影节的锐气,鼓励探索和创新的使命感,反倒有些减弱了。”北京影评人张小北近日尖锐指出,我们不想看到银幕前麻木的表情,如果成长意味着失去棱角,那成长就是一种失败。我们已经不缺少一团和气的电影节了,我们需要大学生电影节拿出自己的个性来。

  而与之针锋相对的是曾参与组织第八届和第九届大学生电影节的马戎戎的观点。她认为,大学生办电影节,依然和所有社会性电影节一样要和政府部门、主管单位、商家、媒体、明星等等社会角色打交道,而在和这些社会角色周旋的时候,大学生的特定身份反而更缺少讨价还价的本钱。

  和在其他电影节得奖就意味着名利双收不同,大学生电影节的奖项仅仅停留在荣誉的层面。为了鼓励那些为荣誉而战的电影人,大学生电影节曾几次增添奖项扩充人气,不想却招致了锐气渐失的非议。也许,更需要大学生电影节来完成的,不是如何煞费苦心平衡各种利益关系,而是在中国影坛树起一块个性鲜明的青春招牌。

  让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引以为自豪的是,在过去的11届大学生电影节中,包括《背靠背,脸对脸》、《美丽新世界》、《那山那人那狗》、《洗澡》、《开往春天的地铁》、《卡拉是条狗》等众多优秀的国产影片赢得了大学生观众的一致认可。同时,包括霍建起、张扬、路学长、张一白、陆川、谢东在内的一大批新锐青年导演,也相继通过大学生电影节浮出水面。

  2002年,第九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曾首次出现了11位处女作导演以“集团军”的形式集体出击电影节的壮观场面。而今天,一批风格鲜明、视角独特甚至带有争议的电影作品的集中亮相,再次给本届大学生电影节带来了不同寻常的青春气息———中国青年导演“新电影工程”开山之作,刘浩以纪实手法拍摄、非专业演员演出的《好大一对羊》;导演郑克洪、编剧程青松、制片人李馨雨等新锐电影人用最朴实的镜语揭示主人公对待生命与死亡的态度,被誉为2005年最具有情感穿透力的主旋律艺术片《沉默的远山》;高晓松“雪藏”3年,更像一部制作精良的MTV,画面精美但内容难以引人入胜的个人体验式电影《我心飞翔》;包含90个长镜头,青年导演杨超将镜头定格在戛纳的电影处女作《旅程》……

  除了徐克、成龙、陈可辛、尔东升、李行、冯小刚、黄建新等内地和港台知名电影艺术家纷纷亲临现场,和大学生们面对面地交流,在第十二届大学生电影节专题对话单元,近年来初露头角的青年导演陆川、王超和前辈们一样也得到了举办专题研讨会,和高校师生一起“解构”自己的电影和人生观的机会。

  “大学生电影节能持续给予中国电影的,依然是青春学术文化的艺术鼓励,高扬艺术创新、鼓励学术个性、发散文化气息,是大学生电影节美好存在的价值所在。”在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特刊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主任周星意味深长地写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5年5月8日,作者:中国青年报记者 吴晓东)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大学最流行的十种男女关系
下一篇: 大学高校经典99句-不要笑出声啊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