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世界一流大学比较,目前我国的名校在学术、经费、师资等方面与哈佛、斯 坦福等世界名校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这些方面,很少有人自认已经达到世 界一流标准。不过,目前,在国内流行这样一种说法:至少我们招的学生是世界一流 的。 那么,我们的学生果真已经是世界一流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定义世界 一流学生的标准。如果以应试能力作为一个主要标准的话,我们的学生是世界一流的 ,这只要看看考托福、GRE的中国学生轻易地考出比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还要高得多的 分数就知道了,更不用提在一系列的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等竞赛中,中国的学 生如果不披金挂银回来,倒真是很希罕。但是,世界一流的学生标准并不是仅仅以应 试能力为主的。举个例子,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曾在大 学物理考试中考过倒数第一。而偏偏这个考试倒数第一,在科学研究中登上了天体物 理学的真正的第一。小柴昌俊在得奖后说:“我是以倒数第一的成绩毕业的,但东京 大学却接受我当了讲师、教授,我非常感谢东大的知遇之恩。”东大的知遇之恩得到 了最好的回报,而更值得思索的是东大的用人机制。要是凭考试成绩来录用老师,小 柴昌俊显然是应该被排斥在高等学府大门之外的。理由很充足也很简单,成绩倒数第 一的学生,是成不了什么大气候的。如此也就将埋没一个顶级的科学家。 因此,是否是世界一流的学生,并不仅仅取决于应试能力,而应该从以下几个基 本方面来衡量:第一,是否对外部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反映出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二,是否能够在好奇心基础上,实际动手探索其内在规律,解释原因,提出对策 ,这反映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是否能够掌握前人已建立的系统的基础知识体系, 这是学习能力。相对来说,前两种能力对于做出科学上的突破性的进展极为重要。目 前根据各方面反馈的情况,国内学生比较出色的常常是第三种能力。具有这种能力可 以对现有的知识体系做出必要的完善,却不足以有创新性的发现。这种状况,应该和 目前的教育体系和指导思想有紧密的联系。虽然对教育体系的改革已经喊了很多年, 但是在高考的竞争压力下(原来是上大学的竞争,现在则是上名牌大学的竞争),目前 的改革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学生们还是在也必须为高考而读书。比较而言,国外 的大学在录取学生时,通常是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注重学生在各种实践 活动中的表现。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国内注重的是灌输书本知识,一切以书本所说为 判断正误的标准,乐于引用学术权威的话为依据;国外则期待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观察 和见解,鼓励挑战权威。在这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和指导思想下,相应地产生具有不 同能力倾向的学生也不足为怪了。所以,一般来说,国内的学生前两种能力普遍相对 较弱。但是,从历史发展的经验来说,这两种能力对于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极具重要性 。我们必须记住,一个不能创新的民族将不能成为伟大的民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 们的学生还不是世界一流的。 科学贵在创新和发现,人才选用贵在不拘一格。在以考试分数为指麾的教育环境 下,是无论如何出不了大师级的科学家的。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学生在一 些重要的方面尚不是世界一流。不可否认,我们的学生有成为世界一流的潜力,但要 把这种潜力转变为现实,必须进一步改进现有的教育体系和指导思想。 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选拔学生,填满大学的教室。这就是考试的功效。要想选真正“人才”,那就得花时间和劳力,显然这不是通过高考能办到的。(阮青松) http://www.peacehall.com/news/gb/pubvp/2003/08/20030809005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