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宗教改革 :加尔文的国民教育活动
时间:2014/7/28 9:39:10,点击:0

当德国宗教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法国的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59)在瑞士也领导了一次宗教改革,创立了另一个新教派别——加尔文宗(亦称“归正宗”)。他年轻时深受基督教人文主义的影响,后又对路德的新教思想产生兴趣,加入了新教教会,被指控为宗教异端而受到迫害,不得不流亡瑞士。​

16世纪的瑞士是一个以自治市为单位的地区,城市公民自行决定自己在宗教上的选择。瑞士的乌尔德利希·慈温利(Huldrych Zwingli,1484—1531)在路德影响下,在瑞士创立了新教慈温利宗,1531年在宗教战争中阵亡。​

1536年3月,加尔文出版《基督教要义》,阐述了宗教改革思想,中心是“预定说”,即人是否得救,是由上帝事先注定的。上帝把人分成“选民”和“弃民”两大类,一个人是否获得救赎,不在于忏悔、做善功或行圣事,而完全在于上帝的旨意。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是区分两类人的标志,每个基督教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奋斗和成功证明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给予救赎的人。这样,世俗职业和个人奋斗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

1536年,加尔文受邀赴日内瓦城进行宗教改革。1537年,他编写了《教义问答》,作为对儿童进行宗教训练的教材。1538年,他邀请其巴黎大学的老师马瑟林·科迪(Maturinus Condier)来到日内瓦参与教育改革工作,共同编写了《日内瓦初级学校计划书》。但是,不久他又被反对派驱逐出了日内瓦。1538—1541年流亡期间,他在斯特拉斯堡继续从事教育活动,曾在斯图谟主持的学校为高年级学生讲授神学,学到大量有关办学的经验和学校的组织原则,并重新修订了《教义问答》。1556年,他再赴该校访问。1539年7月,他完成了对《基督教要义》的修改工作,补充了大量资料,加强了论证。他主张政教合作,在他的领导下,日内瓦成为一个神权共和国,国家由选举出来的长老治理,人们的生活受到道德伦理的严格规范。​

在《基督教要义》中,加尔文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受过良好训练的热诚、有知识、有道德的上帝的“选民”,强调宗教道德教育和律法教育的重要性。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和宗教理想能否实施和推广的关键。在《日内瓦初级学校计划书》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平民教育思想。他认为,所有儿童,不论贫富,都应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教学内容上,他重视人文学科尤其是历史的重要作用,认为“《圣经》是一切学识的基础,但人文学科有助于充分理解《圣经》,不可轻视”。同时,他注重历史对提高人们道德教化的作用。​

实践方面,1541年,加尔文被召回日内瓦后创办了一所公立中学校。1556年,他借鉴斯图谟的文科中学分班制度,将学生分为七个年级。1558年,他创办了日内瓦学院(日内瓦大学前身)。该学院的主要课程是人文学科和宗教两大类,主要为教会培养牧师、神学家和教师。加尔文亲自领导了日内瓦城普及、免费教育的实践,被称为“普及教育之父,免费学校的创始人”加尔文宗的教义与组织形式比路德教派更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而在西欧传播得更为广泛。它在法国被称为“胡格诺派”,在英国被称为“清教”。加尔文的教育思想在荷兰和苏格兰也得到实践。荷兰是第一个由新教教徒创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建国后重视发展平民教育。

至17世纪中叶,荷兰基本普及了小学义务教育,形成了当时欧洲最好的小学教育制度。另外,中、高等教育也比较发达。苏格兰在宗教改革的领导人约翰·诺克斯的领导下进行了教育改革,成为接受加尔文教育思想最全面、比其他许多国家更为充分的地方。

文章选自​《外国教育史》,陈锋 主编 ,58.00元,ISBN:978-7-301-19672-4

内容简介:​本书通过对教育起源、学校的出现、希腊城邦教育制度的变迁、罗马共和国教育制度的蜕变和中世纪宗教教育的兴衰过程的梳理,探寻人类教育早期阶段的基本形态。而后追溯了现代教育特性的历史来源和形成过程。本书兼顾国别、地区、时期、人物的平衡,但又突出重点,力求切中要害和精悍。尤其力图显现出新史料、新史识与新观点,突破传统的制度史与思想史彼此分立的套路,力求在一个宽广的西方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学的大背景下展现教育史发展中制度与思想理论层面的互动性。​

作者:陈锋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硕导。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德国人如何对待科研成果(学术工作者需要借..
下一篇: 高校教师吐槽科研经费制度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