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玉兴 不好意思,小女丫丫上三年级,我也上三年级;她读小学,我读博士。许多朋友问我,为什么抛弃那么多令人羡慕的东西来读第二个博士?我也经常问自己,我究竟为什么?我付出了多大代价?我读到了什么?假如时光能倒流,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会不会走这条路? 读博的动机 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无论干什么,都得讲究点意义。决定考博士的那个晚上,很郑重地与夫人开了个会,两个动物开始编织读博士的意义。女动物说:“你不是老觉得自己能么?是骡子是马敢不敢溜溜?”激将等于同意,也可以理解为支持和鼓励,还可以理解成恨铁不成钢的恨或者爱。古人千金博美人一笑,咱有何不敢考博换老婆一乐?于是乎第一根意义之线开始飞扬。男动物想:无论结果如何,准备考试可以逼着把外语捡起来,可以逼着多学点东西,可以有了拒绝无聊应酬、拒绝打麻将的借口。即便从功利的角度讲,当官是暂时的,知识是长久的;当官如女人,人老珠黄就没人要了,知识像白酒,陈了才香淳;当官小命在别人手里捏着,搞学问命运在自己手里攥着;当官是与人打交道,而与人打交道是最复杂的事情,搞学问是与书打交道,与书打交道是最单纯的事情;当官是在羊肠小道上与人争来挤去,搞学问是在海阔天空中自己飞着玩儿;当官和挣钱以后还有机会,但读博士就只有趁年青这两年了;从虚荣的心理分析,尽管学士、硕士有点臭街了,但博士一时半会儿还不至于,人家卡斯特罗、基辛格当那么大的官还以博士自诩呢;从社会发展趋势看,这年头不学点真本事,万一仕途不顺,改行也来不及,退休又不到岁数,武大郎盘杠子,上不着天,下不着地,那可就不好玩了。最主要的,还是导师和专业强烈地吸引着我。导师是我非常敬仰的新闻界大师,专业是国内第一次招博士的大众传播学。编织了这张考博的意义之网,把自己罩上了苦读之路。 读博的代价 为了准备考试,单词量增加了好几千,可1.5的视力降到了0.5;为了读博士,把拥有的一切“全脱”了。辛辛苦苦十几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人从苦到甜往往觉不出什么,忆苦思甜是一种幸福;而从甜到苦、忆甜思苦就不是滋味了。较大的落差造成全方位的不适应,坐惯了专车的臀部和腿部不习惯每天骑两个多小时去上课的自行车;大手大脚的毛病不习惯只出不进的钱袋;酒场排队的热闹不习惯独对寒灯的寂寞……经济上、精神上、学习上的压力一度使情绪低落到极点,从过去的有点自以为是到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多少次回家兜里只剩下几块钱,给娇妻爱女带回的是一包该洗的脏衣服;多少次逛书店,到柜台结帐才发现钱不够;多少次为省钱,买十几个馒头几天不出屋。某晚,风雪交加,从北京图书馆出来,等了半天,才发现末班车早收了。一天只吃了包方便面,又冷又饿又懊丧,在雪地里呆呆地站着,像一个孤魂野鬼。某日,一边骑车上课,一边听《走遍美国》,美国没走遍,倒撞上了前面急刹车的奥迪,被司机骂得像个儿子,被警察训得像个孙子。想当年咱也曾气吞如虎,到如今不得不胆小如鼠。怕出任何意外,怕生病、怕看楼群窗口的灯光、怕看人家携妻将子散步……自己吃点苦不算什么,最令我愧疚的是家人为我付出的代价,最让我感动的是朋友们的友情。不过,我得到的比失去的多,而且,得到的是无价的。 读博的收获 北京,一个最糟糕的地方,一个最美妙的地方。这里有国内一流的老师,这里有国内一流的学习环境。宋代“程门立雪”的杨时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的确如此。我像一个先天不足的弱儿,被周详地弥补各种营养;我像一个嘴谗肚饥的顽童,来到一片秋实累累的果园;我像一股喧闹的小溪,汇入水宽岸阔的大江。导师常常拿着夜班刚出的《人民日报》,讲安排版面的奥秘、讲突发情况的处理、讲重大报道的策划、讲记者的悟性、讲学养的内蕴外华、讲方法的得鱼忘筌和踏雪无痕;有一次,我请教某问题可不可以报道,他淡淡的一句点拨,使我顿觉海阔天空:“没有什么不可以报道的,关键在于你如何报道。”这是任何书本上都学不到的知识。培养小组中有一流的新闻学、社会学专家,还经常请国内外的有关专家来讲座,甚至还请作曲家王立平边唱边聊地讲了一下午“音乐与人生”。陈力丹老师常常如数家珍讲马克思关于某问题在《全集》中一共几处论及;当你记不清、找不到某句经典的出处时,可以放心去问他,他会敲敲额头,眯着眼,告诉你在第几卷、第几页,甚至精确到该页的上半部或下半部,回去一查,没错!不得不叹服。再说学习环境,在北图的查询电脑上,敲一个主题词,少则几十本、多则上千本相关书目向你跑来,打印出来像一条长长的哈达;在北京品味了三联书店、风入松、雕刻时空的品位以后,回家再逛石家庄的书店,就像进了卖大白菜的农贸市场;各种讲座、沙龙、研讨会上,精英们智慧与智慧的碰撞让我联想起过去天天宴席上酒杯与酒杯的碰撞,真是晃若隔世;在法国大使馆的一次沙龙上,当来宾们弹钢琴、唱舒伯特的时候,当他们用悦耳的法语争论巴尔扎克的全集是该译成“戏剧”还是“喜剧”的时候,当文化参赞赠我他著的厚达五百多页的《中国京剧史》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个时空错位来到文明社会的原始部落的小酋长,像一只刚从井里跳出来的青蛙;认识到自己过去获得的学历、职称、职务之类,全如同太监的媳妇—有名无实。知耻尽乎勇,学然后知不足,尽量弥补吧。 人与小狗、小猫的区别,恐怕主要在于精神,否则无法解释吃饱后的人们,麻烦和痛苦为什么比饿肚子的时候还多。读了不少妙人、妙事、妙理,移来物外三山景,造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狮子和狐狸》的寓言中,狐狸嘲笑狮子每胎只生一子。母狮回答:“可它是狮子”。它给人的启示是,少写那些水啦吧唧的东西,免得活着参加自己声誉的葬礼。杜威说:完美不是生活的最终目标。不断改进、成熟、修炼的过程才是生活的目的。一个人,无论他过去多么好,只要开始堕落,就是坏人,无论过去多么坏,只要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就是好人。穷是穷了点,但一顶虚无的精神满足也算是一种收获和补偿吧。万丈红尘中,知识可能不会增加世俗的财富,高学历也有可能成为老姑娘的年龄,但两年多的酸甜苦辣,使我明白了一些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使我更加珍惜人间的真情,使我减少了一些浅薄和浮躁,增加了一些灵魂的自由和从容。崩断了精神与现实的纽带,往往与疯癫相连;对生活的抨击常常是一种丧失了正常生活能力的征兆。寂寞使人痛苦,痛苦使人思考,思考让上帝发笑,自己也笑,没事找人辩辩,就像小狗崽儿,对走近他们的人都喜欢扯一扯,拽一拽,挺好玩儿的。这是我无形的也是无价的收获。精神,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此文应南方某报约稿写于1999年,现在小女丫丫都到芝加哥大学读博士了,今天重读,恍若隔世。人生,就是怀特海所说的过程,我无悔当时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