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 凯(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 经闵维方教授、陈学飞教授和菲利普•G. 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教授推荐,我于2004年8月30日抵达香港大学,开始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方法论。翌日上午,我如约到导师贝磊(Mark Bray)教授办公室拜会。贝磊教授征询我对两年博士后研究选题的意见,问我是否愿意研究全球化与比较教育研究的关系。当时,由于读过的有关全球化的文献比较少,对全球化的认识还不充分,我没有贸然接受他的提议。 香港是一个中西交汇之地,也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自由贸易港。旅港期间,我阅读了关于全球化、全球化与(高等)教育的众多论著,有机会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到被称为“世界工厂”的珠江三角洲参观访问,也目睹了世界贸易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2005年12月在香港举行期间遭遇的声势浩大的反全球化示威游行。这些都促使我仔细思考全球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抵港第二年,我决定将全球化与高等教育研究作为将来的研究主题之一,至少作为未来几年的重点研究课题,同时计划返校后开设一门相关课程。我开始大量地收集各种相关文献,为以后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做准备。 2006年底,我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发展中国家的视野”顺利立项。这个课题的研究成为过去六年多以来我最主要的研究工作。2007年2月起,我每年春季学期都开设《全球化与高等教育》课程。同年6月,该课程被批准为北京大学立项建设研究生课程。可以说,我近年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围绕全球化与高等教育问题展开,发表的系列论文和积累的教学经验为这本书的写作奠定了基础。我的体会是:《全球化与高等教育》课上我最得心应手的课次,一定是自己做了较深入研究、有成果发表的内容;有研究成果发表的专题,则讲起来也就轻松自如。每学年都有一些有才华的研究生在课上贡献有益的观点,多位研究生在期末论文基础上改写而成的论文已经正式发表。他们促使我不断改进教学,也促使我更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1994年1月我发表第一篇教育研究论文,次年本科毕业并开始攻读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从初窥学术门径到正式入行久矣。但是,直到最近几年,我才深切地体悟到教学科研有机结合之必要和教学相长之真谛。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海内外众多同行给予了热心的帮助。每遇疑难困惑之处,我就尽可能地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帮助,而每次总能获得同行的及时帮助,使问题迎刃而解。美国波士顿学院阿特巴赫教授、洛杉矶加州大学卡洛斯•阿尔伯托•托里斯(Carlos Alberto Torres)教授、约翰•N. 霍金斯(John N. Hawkins)教授,英国兰卡斯特大学马尔科姆•泰特(Malcolm Tight)教授、巴斯大学拉亚妮•奈杜(Rajani Naidoo)博士,荷兰特温特大学尤尔根•恩德斯(Jürgen Enders)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西蒙•马金森(Simon Marginson)教授,印度国家教育规划与管理大学简得雅拉•B.G.提拉克(Jandhyala B. G. Tilak)教授,日本广岛大学黄福涛教授,香港大学贝磊、白杰瑞(Gerard A. Postiglione)、杨锐教授,香港教育学院洪希京(Hong Hee Kyung)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李梅博士,以及我的同事沈文钦博士为本书写作提供了直接的帮助。他们中有的以视野广阔著称,有的以理论思辨见长,既有前辈学长,也有后起之秀。其中,马金森教授、托里斯教授和奈杜博士在理论上帮助尤多。阿特巴赫、霍金斯、恩德斯、杨锐教授和李梅博士多次鼎力相助,每每让我感动不已。沈文钦博士喜好读书,涉猎广泛,在文献上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闵维方、丁小浩、陈向明、马万华、施晓光、汪琼、岳昌君教授一直关心我的研究工作,给予了许多指导和帮助。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导师陈学飞教授关心我的学术成长,他深知我工作头绪众多、学术职务不少,不断勉励我要择善而为,做最有价值和意义的研究。文东茅、陈晓宇、阎凤桥、李文利教授等院领导不仅提供了指导和帮助,还鼓励并支持我参加与本书研究相关的学术会议,使我有更多的机会与海内外同行交流。在指导和帮助之外,陈洪捷、刘云杉教授还不断敦促我加紧写作,出书和读者分享。郭建如教授、李春萍博士和原学院科研办主任葛长丽老师等也给予了热心帮助。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助,北大研究生院为立项课程提供了建设经费,北大社科部提供了一系列重要帮助。国内外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和出版界众多专家的指导或帮助也是我所不能忘怀的。由于要感谢的人太多,不能一一列出,感恩之情铭记于心。 北京大学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周雁翎主任学养深厚、眼光独到,本书出版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听出版界朋友介绍,每次参加书展,当大多数与会者外出参观旅游时,他却伏在展台边看书选书。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北大出版社近年来在教育学术出版领域声名鹊起,佳作迭出。责任编辑周志刚君素有学养,严谨敬业,细致高效,让我感念和钦佩。 由于工作节奏紧,老加班,儿子出生近七年来我很少做家务,也很少带他。我的岳母和妻子数年如一日地操持家务,抚养孩子,默默地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本书付印之际,谨向资助、支持本书研究、写作和出版的上述机构及有关领导和同仁致谢。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关心、爱护和帮助我的老师和亲友,也献给各位读者。“不要人夸好颜色”,但求无愧七年功。期盼友声,亦期盼异音也。 蒋 凯 2013年1月 (本后记载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云梦学刊》2013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