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大国”亟待走向学术强国 ——三十年前今天共和国首授“十八博士”,而今全国每年“招博”超五万 1983年5月27日,新中国培养的首批博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过了博士学位证书。今天上午,首批18位博士中的11 人,在时隔30年后重新相聚在华东师范大学,共忆走过的为学之路,并与青年学子们共话治学与做人之道。 留下为学为师风范 30年前,马中骐、谢惠民、黄朝商、徐功巧、徐文耀、白志东、赵林城、李尚志、范洪义、单墫、苏淳、洪家兴、李绍宽、张荫南、冯玉琳、童裕孙、王建磐、于秀源,在通过了论文答辩后,成为我国首批博士,史称“中国高等教育18 勇士”。其中有6人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6人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人来自复旦大学、另外2人分别来自华东师大和山东大学。 斗转星移。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们,如今皆双鬓染白,成了德高望重的学界师长。他们中有1人为中科院院士,1人是国际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曾经担任过大学校(院)长或中科院所属研究所的所长,1人是国家级教学名师,另有两人是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中国队领队。 中西部需大批博士 1980年2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我国才正式实行学位制度。经过不到$% 年的发展,至"%%( 年时,我国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已超过310 所,美国是253所。并且从那年开始,我国每年培养的博士生也超过了& 万名,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我国现在的博士是不是过剩了?这也成为今天上午“学问·人生———与中国首批博士面对面”论坛期间的一个重要话题。华东师大原校长王建磐说,所谓的博士过剩也是结构性的矛盾,“现在的博士毕业生都往一线大城市集中,都涌向()& 高校和"!! 高校,但广大中西部地区的高校与科研单位却博士匮乏。两年前我去了次西藏大学,那里的数学专业,具有博士学位的仅一人。” 总体水平的确下降 东华大学教授李绍宽说,虽然现在博士群体中的拔尖人才也不少,但总体水平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导师带太多的博士生,肯定管不了也教不好。同样,王建磐也指出了我国目前博士生培养上的一个弊端,那就是有些导师的学术研究总也走不出“徒子徒孙”的小范围,充其量只在国内某个小圈子里能发点声音,根本进不了国际科研的前沿行列,也与世界一流的学术大师对不上话,这样的科研质量显然达不到世界学术强国的水平。 如今的高校,博士生大多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因为,相当一部分博士生的主要工作,就是“分包”导师的科研项目,或为导师承接的项目打打下手,因此有了“导师吃肉、学生喝汤”之说。对此,出席今天论坛的老博士们,不约而同地给现在的博士生们一个忠告: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做点学问。 来源:《新民晚报》2013年5月27日,作者:王蔚。http://pdf.news365.com.cn/xmpdf/20130527/XM130527A102.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