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某大学一位副教授因没评上教授职称,推打一名女评审,引发大家对高校职称评审状况的关注。紧接着,湖南省也曝出职称评委在宾馆“开房收钱”的丑闻,经查实相关人员的评审专家资格被终止。以这两个事件为契机,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了一篇《我为什么不参评教授?》的文字,后又接受《北京晚报》的专访,阐明了自己愿做终身副教授的人生选择,并较全面地反思了中国大学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年后的今天,我越来越庆幸当初的抉择,越来越感觉到这一决定对我个人而言的重要性和正确性。由于自己的心思意念已不再寄望于那些外在的地位奖项和体制化的评价标准,反而使我获得了某种独立自由、轻松自在的状态,去做自己喜欢的教学和科研,与年轻的学生共同读书,平等交流,过自己钟情并热爱的教师生活。
然而,我还是想说,我并不是一个标新立异的人。我的想法和行动,不过是在坚持某种本分和底线。相比于那些名誉、头衔及其附加的利益而言,我更愿意面对生命的真实,更珍惜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伦理。换言之,我不希望以生存的名义,以人皆如此的名义,而遮蔽了自己的平凡使命和生命关怀。我为自己是大学教师而自豪,而我最恐惧的事情,莫过于作为一名教师,以不负责任的态度和不学无术的谎言,浪费了学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那是犯罪,地地道道的犯罪。
大学,承载着我作为一名教师最朴素的梦想——个体之梦和家国之梦。在我心目中,无论时代怎么变化,社会如何激荡,大学都应该是一方精神的家园和净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核心价值和崛起高度的真正体现。大学是探索知识真理、塑造独立人格的地方,她必须以自由、开放、理性、批判的姿态,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作出严肃回应;她必须保持某种距离感与纯粹性,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沿阵地。但令人痛心的是,今天的大学,往往沦为一个唯唯诺诺的官僚机构,另一方面又受到市场化和功利化的剧烈冲击,不仅没能起到引领时代潮流的作用,反而随波逐流,蝇营狗苟,职业道德沦丧,学术腐败盛行。
我在高校已经工作了十二年,深谙其中的各种困境,职称评定不过是其中之一。我看到许多教师同行尤其是青年教师生存状况的艰辛,他们很多人学术上很有潜力,却因职称、课题和各种量化考核评价机制,命运发生了转变。有的人刚博士毕业不久就因各种压力而英年早逝,有的人怨天尤人郁郁不得志,更多人则干脆放弃学术理想而在名利场中如鱼得水。林林总总,都让我感叹唏嘘。无论表面上他们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都意味着大学精神的迷失。他们成熟世故,没有了梦想,而大学,也因为失去梦想,变得苍白,走向没落。
我不愿老生常谈地指陈大学行政化、学术工具化带来的问题,我只想说,当知识分子不再敬畏知识,不再以学术为业,当学校管理者不再重视教育本身,当教师不再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当学生不再对生活充满梦想和激情,当中国的各行各业都不再有尊严和意义,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事情。没有对纯正理想的坚守,我们什么都抵挡不了。
所以,我不参评教授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个体的纠偏行动。我的选择丝毫不会影响和取代别的教师的选择,也不否认某种规范的学术评价体系的必要性。但是,当这套标准催生了浮华的学术风气,导致太多学术垃圾被炮制,进而带来从业者的人格堕落和分裂,我们就必须有所反思和警醒。学术自由本身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不能仅仅成为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因此,我的个体抉择,也许能促使人们注意到大学本来应有的面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没有这种多元和独立,没有对格式化标准的警醒,没有基本的情怀和使命,没有对大学精神的捍卫和追求,一个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就失去了支撑的基础。
说实话,我的选择虽然是个体化的,但我更希望从这种选择中看到一种制度的意义。任何美好制度的建设,都必须认真对待生活在这个制度之下的每个小人物的幸福与哀愁。可是,任何一种制度的健全,单凭个人的勇气、道德、付出等,又是靠不住的,有时候寄托于个人的力量,甚至是残忍的。我们必须把眼光从对个体选择的争论,转向对制度抉择的探讨上来。换言之,我们可不可以寻求更公正的制度,建立更正义的规则,使每个人的自由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而大学,就是这种民主法治的观念与实践的最佳试验场,尽管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大学似乎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但愿这种滞后,仅仅是因为其不为,而非不能。
在我的中国梦里,我期待大学复兴成为民族复兴的先行者和重要环节。大学作为一个教育领地和文化场域,其价值具有超越政治立场、超越利益得失、超越时空局限的恒久性。也因如此,从大学的复兴切入来实现举国的梦想,或许更有意义,代价更小,更具备可操作性。作为大学中人,我当然更关心大学师生的生存状况和切身利益,但我更清楚,如果没有一种超越自身利益的公共关怀,如果不崇尚学术自由的神圣性,如果没有基本的职业责任和使命,如果不形成良性的公民自治与合作的氛围,大学复兴就是奢谈。我说的虽是大学,但这一结论完全可以适用于中国的各个行当,乃至这个的国家本身。
我相信,你是什么,中国就是什么。一个民族的梦想,其承载者,就是一个个具体的领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换言之,这个共同的梦,其实是一个自由之梦,它是由各种不同的梦汇聚而成的。就像我曾经说过的那样,“一个健全的社会,不是靠单一的模式塑造出来的”,为了这种梦想,我们必须尊重在不同道路上奔走的人们,我们必须看到参差多样本就是幸福的本源,我们必须努力创造一种宽容尊重、良性互动的环境,好使每个人都能绽放丰富多彩的活力。
(本文原载于《人民日报》2013年5月3日第五版,发表时有所删改,这里是完整版。)
转自微博: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1e6c410101b9o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