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商场现代化》刊物,凭借核心期刊的名义收版面费,四年敛财上千万元。其实,随便问一个研究生,版面费还是新闻吗?在中国的土地上,自从一些大学发明了把文凭和发表论文挂钩的高招以来,又有多少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没有交过版面费呢? 过去穷得叮当响的学术期刊编辑部,突然之间,就抖了起来,编辑们的待遇大大改善了。明码标价收费的有,我就看过这样的价目表,一论刊物名望,二论文章长短,按尺码收费,一丝不苟。暗中收费的也有,为了多发文章,大学的各个学术机构,不惜纡尊降贵,巴结学术期刊。 同样,媒体也爆料,徐州师大和西北政法大学申请博士点失败,教授们如丧考妣,有的声言罢教,有的要求行政复议,网上也议论纷纷。其实,争夺博士点对业内人士而言,已不是新闻。争夺博士点的战争,已经打了好多年了,硝烟弥漫,银弹纷飞。早在两年前,一个地方院校的副校长就跟我说,为了争博士点,把胃都喝坏了。这些年来,一些大学的领导人,拼命奋斗,不就是为了这些玩意吗?什么博士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研究基地,先争后保,争到了欢天喜地,争不到哭天抢地。 这两件事,都跟中国的大学有关,如果大学不逼学生发文章(不发不让毕业),就不会有那么多学术期刊大收版面费。如果大学不争博士点之类的东西,就不用比赛发表数量,两件事构成了头尾相衔的链条。归根结底,行政主导的大学,所谓的档次,标志就是行政系统“赐予”的这些博士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研究基地,就像一个人,地位高低,全靠华丽的衣服撑着一样。 这样的竞争,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属于中国部分大学的特色。可是,将这特色的油彩刮去,里面露出来的,却多是虚假的货色,不仅所谓核心的期刊的不少发表是买卖交易,就连不少期刊本身地位的评定,也充满了交易。用这样的发表量堆积起来的硕士点、博士点和某某学科、研究基地,不仅文章是空的,连耗费大量国家资财的那些课题,也往往是空的——自然科学我不了解情况,人文社科的国家课题,有多少是有用的? 一些大学一直以来,就处在超级亢奋之中。学校拼命要升级,职业教育的中专技校,有点本事的,都升了大专,原来是大专,升了本科,原来是本科,就想着有硕士点,有了硕士点,就想博士点,连博士点都有了的,就琢磨重点学科、研究基地,有了一个就想两个、三个,越多越好。这样的虚胖,什么都顾不得,力争虚胖,肿得越高,学校的档次就越高。 这是一个外界看不懂的中国式游戏,在这种游戏中,学术也随之变成了自己园子里的菜,自产自销,决不出口,跟国际学术没有了关系。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教育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中国确立了西方的学科体系和大学教育模式。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虽然有大学,但名不副实,哲学和史学乃至文学,基本是混在一起的,讲中国哲学,得从三坟五典讲起,讲到周公,学期就结束了,别说孔子,连老子都还没出现呢。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的大学,出现了群星灿烂的局面。今天令我们自豪的西南联大,能在战时昆明的草棚子里办成世界一流,最终得归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然而,可悲的是,90年后的今天,国内部分大学不仅背离了五四的大学传统,而且背弃了自己多年奋斗得来的传统,不追求大学内涵,只追求大学的形式,那种外在的,被行政系统强行赋予的形式。很多人都在追求那些“点”,某某学科、基地,好像没了这些,大学就没了魂似的。试问,自从现代大学体系兴起以来,有哪个大学的博士点是由行政体系决定的呢?又有哪个大学有这样的某某学科、某某基地呢?即使是官办学术,官办教育,也得是学术中人来决定教育和学术的形式和内涵,不能由行政机构来决定,行政机构决定的学术和教育,只能是贴在衙门表皮上的油彩,好看固然是好看,但一点用都没有。 今日一些大学的乱象,教育质量低劣,学术造假成风,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些大学的活动,已经变成了一个封闭园子里的自娱自乐的游戏,那里的学术,已经变成自家园子里一种蔬菜,跟外界没有了多少关系。 (作者张鸣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