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王义桅来自中国著名的高校复旦大学。当他作为访问学者站在耶鲁大学的大门前时,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这所美国著名高等学府,他深切感到:中国的高等教育还可以学习、借鉴很多…… 看耶鲁人做学问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讲师王义桅有一种习惯似乎已为复旦人所认可,那就是倾向于将耶鲁与复旦相提并论;在耶鲁时每每介绍自己,我也常常声称来自“中国的耶鲁”,好让他们有个概念。其实,这种比较只是一种泛谈。 上一学年,我有幸被选为“复旦大学—耶鲁大学福克斯国际学者项目”交换学生赴耶鲁大学学习,才认识到耶鲁与复旦的真正区别。 在课堂上思辩 先说说课堂文化。我旁听过本科、硕士、博士生课程,感触最深的还是本科生的课。教师衣着非常正规,而学生则很随便,尤其是女孩子,有的一年四季穿着拖鞋、光着脚丫;还有的为赶时间穿着溜冰鞋直奔教室,来晚了则往往席地而坐当然教室都有地毯。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课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是老师问学生的多,而后者是学生问教师的多。但不管怎样,学生对老师都很挑剔。问其究竟,说是“每修一个学分都要交那么多钱,一定要把老师的油水榨干,没有油水可榨的老师就得滚蛋!”耶鲁是私立大学,有名的贵族学校,学费很贵因此,德高望重的老师都给本科生开课;耶鲁认为本科生的教育才真正代表学校水准,因而只有本科从耶鲁毕业的才称得上是耶鲁人,并冠以“姓名,Yale年级”的头衔我们强调办研究型大学,可万万不能忽视本科生教育呀。讨论课往往是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上教师可把脚翘在桌子上,学生也很放松。另外,本科生先都不分专业、不分文理科,但有指令性课程,如数学、外语等,以后再选择方向,许多专业还不需要写毕业论文;研究生则比较辛苦,尤其是博士生,除了上课和做论文,无暇他顾。 每位任课老师每周都安排固定的答疑时间,非常重视为师之道,强调职业化。师生关系比较正规,很少看到学生与老师为成绩搞关系的。课上提问非常注意公平参与,强调给每位学生以机会,没觉察到有什么歧视。很少有老师讲了五分钟还没有学生提问或老师还没提问学生的。老师在每堂课开始一般会提示本课主旨,解释核心概念,回顾专题发展,指明问题所在,其讲话可能会不断被同学的提问打断,但是其思想完全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引导学生讨论而得以传授,真可谓“形散而神不散”。这大概就是美国式的启发教育吧。开始还觉得学生不断举手或随意哄堂大笑会打断老师思路,还怪许多学生没思考清楚就抢来发言机会的不是(甚至纳闷有的美国学生虽喜欢讲,但发言时英语还讲得结结巴巴,不知那才是真实的生活英语),认为学生应该注意礼貌,让老师讲完或谦让地把时间留给老师或更多的学生,结果是犹豫好半天方举手提问时老师已宣布下课,自己只能成为旁听者。后来改变了这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策略,采取灵活反应姿态,效果好多了,也赢得了自信与自尊。对比我们的课堂文化,存在“老师疏于导、学生讷于言”的现象。一方面,老师常常未能主导讨论,真正将自己思想(当然老师首先得有思想)贯彻课中,启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学生仍不敢于、不善于提问,常常是东拉西扯不能深入思考。 培养个性与自由
其次说说校园文化。耶鲁人个性较强,强调差异性,不希望有某种固定模式。耶鲁的戏剧学院与音乐学院在综合性大学中都是首屈一指的,是其传统、古板精神的集中体现。几乎每周都有音乐会听、有戏看,一年的演出近1000场,虽以学生的试演、排演为主,但也有不少名家包括兼职教授的演出。兼职教授的演出往往免费,比如傅聪的钢琴会。学生演出一般也免费,有时象征性收一点,水平却不赖。耶鲁有数个“SecretSociety”组织,在一定的时候活动,一身黑色打扮,脸都罩起来,怪吓人的。我宿舍斜对面就有一幢他们的房子,很大,只有一扇门,没有窗户,从未看见有人进出。下雪天却看见通往大门的路上雪早化了,像是有人出入的迹象,更增添了几份神秘感。
学生的个性在毕业典礼前后充分体现出来。就在毕业典礼前一天专为本科生举办的毕业庆典日,学生们穿着标新立异的服饰,戴上自制帽子,有的甚至就戴个纸箱子。而毕业典礼上则怀揣各种条幅,今年就有许多反对授予小布什荣誉法学博士学位的标语。学生组织各种各样,我参加了著名的耶鲁政治联盟YalePoliticalUnion。每次活动都是模拟国会辩论与表决,像模像样的。大选期间,我还聆听过联盟邀请来的绿党总统候选人拉夫·纳达、黑人领袖杰西·杰克逊的演说,对美国的选举文化算是有过直观的了解。演说的煽动性、学生的热情,表露无疑。去年底,当阿以冲突加剧时,联盟邀请以色列官员演讲,台下阿拉伯学生曾引起骚动,有学生被打伤,后经警察增援、疏导才了结。 和教授们谈学术
再说说耶鲁的学术文化。耶鲁大学有八个图书馆,非常特殊的是其善本图书馆和历史文献图书馆,珍藏有中国的圣旨和藏文佛经。我经常去的是主图书馆SterlingMemorialLibrary,藏书量在高校中仅次于哈佛,超过两千万册和社会科学图书馆。主图书馆是十四层高的大理石结构,门口雕有世界上各种像形文字,包括甲骨文、楔形文字等。入馆一律免看证件,只有借书时才需凭ID。图书馆到处都有电脑供查询书目和上网,当然都是免费的。耶鲁花高价购买了各个专业近3000种常用期刊的网络版,因而查资料十分方便。图书馆信息系统还提供与其他有关网站数据库、资料库的链接,免费下载资料直接进入有关数据库网站往往是要收费的。图书馆开至深夜两点,从未听说中午还要休息什么的。
耶鲁大学讲座频繁,校际讲座提前一周就登在信息栏上,《耶鲁日报》则在每个工作日再予以提醒,兼发表消息和评论。学生会还经常邀请各界名流与学生座谈。学生提问都很活跃,从来没有安排好要学生提问以完成任务什么的,当然也不要票子。各系或学院还有自己的讲座。非常有意思的是教授们,不管多么有名,都是讲座的常客;学生们则忙于上课。大凡有中国问题或中国来的学者所作的讲座,我都能看到历史学家JonathanSpence(史景迁)教授的身影,尽管他是美国在世的最负盛名的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而这些讲座也并非以中国历史为题材,经常是法律、经济、思想类的。耶鲁的学生和老师都很佩服他,称“HeknowsanythingaboutChina”他对中国无所不知。与之交谈和听其授课,果然是个中国通。现在想想,即便是耶鲁的学生,对中国大多是半文盲,亏得有这些精英撑着。以前总得意于“中国人了解美国比美国人了解中国要强得多”,现在真正汗颜。
另外,有身份的教授和来访者讲座结束后,一般都有招待会,大家可以端着饮料、吃着点心与人自由交谈,尤其是可以与主讲者深入交流。我的许多朋友就是这么认识的。一进招待厅,大家都写张便签介绍自己,贴在身上。开学术研讨会也一样,来者一视同仁,除了专门的招待,都可以领取资料,一同进餐,用不着被盘问身份———当然不速之客一般也会主动介绍自己。主持者都会很高兴能吸引他们来参与。
在耶鲁,教授没有什么架子,尤其是对学生。学生有很多机会与教授们接触:讲座、研讨课、答疑或预约。在美国,预约是十分重要的。对一个像我这样的外国学生,再有名的教授只要时间允许,都会抽空接待。当然,要有具体问题好谈。我通过这种方式结识了不少耶鲁知名学者。
耶鲁与中国
耶鲁与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我国派往外国的第一个留学生容闳,当年就是留学耶鲁的精英,现在进了耶鲁名人纪念堂。后来又有詹天佑、晏阳初、李赋宁等名家留学耶鲁。复旦大学第二任校长也毕业于耶鲁。在我宿舍隔壁,有个雅礼协会(Yale—ChinaAssociation),今年正好是百年诞辰,经常举办一些活动介绍中国,也成为港澳台同胞与内地学生联谊的难得渠道。
耶鲁对促进中国的教育作了不少贡献。设在长沙的湖南医学院与耶鲁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耶鲁为其捐献了不少设备,提供人力资源支持。至今,耶鲁还每年负责培训来自湖南的卫生专业学生。
中国留学生每年都是最多的。凡人迹出没处,经常能听见国语之铿锵。但是在耶鲁中国学生学者上网,大家都用英文交流;中国台湾地区学生则有自己的网站。
非常赞同在耶鲁期间一位中国留美学者与我们座谈时说的一句话:“留学美国,如果毕业后在美国工作,只能做装潢工,为美国这座大厦涂脂抹粉;而回国工作,则可以成为建筑师,建造一座座美丽的大厦”。
耶鲁大学三百年的辉煌
耶鲁大学素以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见长,这一点与复旦类似;但就耶鲁的历史及其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而言,它与复旦却很不一样。
耶鲁大学创建于1701年。三个世纪前,由于对哈佛招收非清教徒不满,一群哈佛人另立山头,创建了耶鲁大学(后来耶鲁人又创建了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可见耶鲁一开始就是保守派的摇篮,这也播下了哈佛—耶鲁之争的种子。
耶鲁的保守体现在其重“道”轻“器”上。耶鲁至今对创造“硅谷奇迹”的斯坦福大学嗤之以鼻即是明证。其宗教、艺术、文学、历史专业在全美都是首屈一指的,法学之盛名则是后来的事。故而耶鲁人更自豪于培养出的总统而非诺贝尔奖获得者。最近13年的美国总统均毕业于耶鲁。这的确是一个奇迹。去年的总统竞选被认为是耶鲁—哈佛之争或耶鲁人之间的较量,因为除戈尔外,其余三位候选人利伯曼、布什、切尼要么毕业于耶鲁,要么从耶鲁辍学。后来布什参加耶鲁毕业庆典时戏称:“耶鲁的C类学生,你们也能成为总统;但是你得从耶鲁毕业,因为如果你从耶鲁逃学出去,那就只能成为副总统了!”去年底,当大选结果尚未正式公布时,《耶鲁日报》便迫不及待地、自豪地宣称“小布什,68届耶鲁毕业生成为白宫新主人”。
早在去年10月份,耶鲁就揭开了为期一年的庆祝建校三百周年活动的序幕,至今年5月毕业典礼的举办,庆祝活动迎来了高潮。5月19日是毕业庆典日,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参议员出席并发表演说;第二天,现任总统布什参加了在希拉里发表演说的同一地方———OldCampus(“老校园”)举行的毕业典礼,并在一片反对、讥讽声中被授予法学博士学位;而此前不久,老布什也大驾光临。我开玩笑地说:“就在我即将离开耶鲁时,我见到了美国昨天的总统、今天的总统和明天的总统。”
母校,我希望……
王义桅
当然,相比于耶鲁三百年的历史,一年的体验只能是初浅的和片面的;即便问问老耶鲁,他们对母校的看法也各不相同。这体现了耶鲁的宗旨,展示了美国人的特色,那就是差异和对差异的尊重。但耶鲁展示的和力图展示的是西方文化及其世界眼光,由于其私立性与历史性,耶鲁超越了社会,超越了美国。这就是美国开放而耶鲁保守的原因。我们的高校则受社会影响太大,往往不是去影响社会,影响社会的现实与未来,而是受社会化制约。招生、教学、就业、校园文化等社会功利性太重,我在耶鲁课堂就从未听见手机声。未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如何能培养改造社会、引导潮流的未来社会精英?唯社会之首是瞻只能导致传统的丧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复旦与耶鲁相比虽然有很大的差别,但复旦也有自身的优势,比如复旦相对年轻,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复旦位于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上海;复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大国———中国的重点投资大学,这些都是复旦未来的希望。
复旦是中国的复旦,而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这就是复旦与耶鲁的差距之所在;但复旦又是上海的复旦,这一点纽黑文的耶鲁永远无法企及。复旦必将在将来大大缩小与耶鲁的差距。
但不管差距有多大,在我的心目中,复旦与耶鲁都是我钟爱和引以为豪的著名学府;复旦和耶鲁都是最简洁和最具人文魅力的名称。
http://bookme.guxiang.com/detail.asp?BBS_ID=5618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