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委党校65岁的教授胡觉照上书教育部,建议中学语文课本撤销《出师表》,教育部昨天对此回应,尚没有收到这一建议信。目前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正在修订,其语文组修订负责人称,该建议不会影响标准制定。
胡觉照自称研究三国历史已十五六年。他认为,诸葛亮的《出师表》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一种愚忠,没有考虑到百姓的利益。“这篇文章基本观点完全错误,会让中学生形成‘愚忠’思想。为什么要学习一篇错误的文章呢?”
胡觉照的建议引起了社会广泛的争议,大多数人都批评这一建议,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学术炒作”。胡觉照对此反驳道:“我已经65岁了,也没什么再想要的东西,没什么可炒作的,我就是出于道义提出这个问题。我把这个重大命题提出来,就是让社会讨论。不管教育部是否采纳我的建议,大家关注讨论就是一个进步。”
在4月初上书教育部后,两天前,胡觉照再次给教育部寄信表达这一观点。他向记者透露,之后还将向教育部建议中学语文删除《隆中对》,称该文是“分裂华夏”。
业内反应
资深语文老师:古文应历史辩证看待
“我教了30多年语文,教授《出师表》10多轮,从来没有感觉到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愚忠’思想,我也没有感觉到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什么反感。”一位资深语文老师说,“古文应该从历史的角度辩证地看,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如果按照这位教授的观点,那古文中该删去的文章该有一大批。《出师表》几十年来一直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并作为经典背诵诗篇,这就说明了它的意义。”
北京五中语文老师徐淳称,《出师表》作为经典古文篇目,其文字、语法都是很出色的,“这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对孩子们学习古文很有帮助。”至于胡觉照提出的“愚忠”思想,徐淳认为,传统文化中都会有不适应当代社会的一些思想,关键是老师怎么引导学生去对待。
教育部回应:
课标修订不受影响
昨天,记者致电教育部基教司教材处,其相关负责人称尚未收到胡觉照的书信,并称,还不了解这一情况。
据了解,教育部正在组织专家重新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标准将在明年正式公布。昨天记者致电语文科目修订负责人,该负责人称,某一个人对某一篇文章的看法不会影响新课标的修订。目前我国中学语文课本一共有七八种,教育部并没有规定语文教科书的具体篇目,各个出版社会根据“课程标准”自己选择篇目。目前,《出师表》依然出现在初三语文课本上。
(作者:代小琳,来源:北京晨报) 202.158.184.135 2 教育部回应删除《出师表》建议说:不影响课标制定 78 20070429224823 2007-04-29.22:50:22 访客 中新网4月28日电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话起了前半句,读者多半就不由自主地接出下半句来。没错,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中学生,一直都有背诵这篇《前出师表》,字里行间流露着诸葛亮一片苦心的《前出师表》。
香港文汇报报道,近日,中国内地西安市委党校的一位教授胡觉照,建议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并以华歆的《止战疏》取而代之。他的看法是:《出师表》文中所传达的“愚忠”思想,不利于没有完全辨别能力的初中生去形成符合科学的军事观。
该报认为,这篇《前出师表》作于蜀国后主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时间往前倒回四年,公元223年,刘备在永安病逝,临终他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魏文帝)的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成就大业。若我的孩子刘禅还能辅佐,你就辅佐他;若是他终究不成器,那么就取而代之吧。”诸葛亮听了大哭,向刘备保证他一定会尽心辅佐刘禅。
刘备死后,这一年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着手平定以成都为都城的蜀国后方。之前,刘备东伐时,南中受东吴策动而叛乱,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派使节与东吴恢复了邦交,切断南中的外援。又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七擒孟获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次战争中。平叛结束后,诸葛亮把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著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余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蜀国大局已定,诸葛亮不忘他年轻时在南阳卧龙岗上与刘备讲过的《隆中对》,那是诸葛亮流传后世的另一名篇,文中说:“将军是汉室的后裔,天下人又都敬仰您的信义,许多英雄人物都被招揽到旗下,思贤若渴。如果您能占据荆州和益州,坚守住高山险隘,西边与戎族交好,南边让夷越族臣服,东边结好孙权,又把内政做好;天下时机一到,则命一上将率领荆州的大军进攻宛城、洛阳,您自己亲身率益州兵马攻出秦川,到时候百姓谁会不挑着粮食和水来迎接您呢?诚如是,那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和诸葛亮君臣多年合作戮力,终于实现了《隆中对》前面部分的理想,蜀国占据了西南一隅,有条件来准备实现统一天下、复兴汉朝的愿景了。遗憾的是,《隆中对》中诸葛亮的规划是刘备拥有益州和荆州,然后北伐,但到了227年准备北伐时,荆州已经被东吴夺取了,而且损失了关羽和张飞两员上将。此时北伐,诸葛亮大概更多是看到天下大势渐渐不利于蜀,也感觉到自己精力衰退,恐怕再不用兵,就永远没有机会实现他对刘备的承诺了。
例如,在《后出师表》里,诸葛亮就说:“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话里透露着对人才凋零的不安。若非心里有这样深沉的焦虑和不安,他又怎么会说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含着深深悲剧意味的话来呢?
年轻时,诸葛亮为刘备勾勒的理想的图景,是“天下时机一到,则命一上将率领荆州的大军进攻宛城、洛阳,您自己亲身率益州兵马攻出秦川”,但当他真的出兵时,荆州已经得而复失,蜀国的将才花果飘零,刘备、关羽、张飞都成了天上的星辰,只得他一个老臣代替那些故去的角色,勉强北上。临行之前,心中有几分把握呢?看看后方又有几分放心呢?所以不厌其烦巨细无遗地把一切都交代好:对皇宫和丞相府都好管好,不要偏袒一方,多听听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的建议,也要信任将军向宠,因为他性格宽和,又懂得军事。反之,不要让那些小人多说闲话。这样我们北伐大军才能在外放心作战。“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这就像武侠小说里面的老镖师,要走一趟凶多吉少的镖,无奈手下徒弟功夫了了,没有哪个可堪大任,只好取出那把早年称霸江湖的金刀,抖擞抖擞自己一把老骨头亲身再走一次。临出门了,又对背后那方大宅院放不下心,对着不成器的儿子反复叮咛:好好在家读书习武,不要和那帮少年无赖混在一起惹事生非。
虽然诸葛亮和后主刘禅有君臣之别,但文中的关切和不安,其实已经超出了“忠”的意义,带着凡人在命运敲门声的催促下孤注一掷却还犹豫不前的内心缠结。三国时代的人,有几个不是这样被命运迷惑着操弄着前仆后继地走完一生呢?偏偏他们被命运握在手中时,还往往以为自己驾驭了命运。
明代杨升庵的那片词把这种悲剧英雄的命运形容得最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前出师表》就是这么一篇带着浓厚悲剧意味的古典散文,南宋谢枋得在《文章轨范》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三篇文章虽分别出于古代君和臣、祖母和孙儿、叔叔和侄子的关系,但感人处却都是文中最贴心的人情味。否则司马昭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又怎么会真的被感动得放他一马呢?虽然人世已千年,但当读到这些情动于衷的文字时,你心里会不会柔软那么一下?
《出师表》文中所传达的“愚忠”思想,不利于没有完全辨别能力的初中生去形成符合科学的军事观?这点见识,连司马昭都不如。
(作者:章隽,来源: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