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记者刘江 李煦)被教育专家冠以“小皇帝”、“小太阳”称谓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目前正经历着他们成长起来后的首次重大公共危机──严重的非典疫情。他们在危机中所表现出的责任感与理性引发了人们对这批新一代建设者的重新认识。 “这是我们很多人自懂事起面临的最严重的公共危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李舒说,“大家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和恐惧,有人在最初的时候哭了。” 迫于庞大的人口压力,中国从1979年出台政策鼓励“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4年后,独生子女人群开始走进社会,或正在高校读书。据统计,在中国城市的大学中,80%的学生是独生子女。 第一代独生子女成长于中国和平建设和经济健康发展时期,社会环境稳定、生活条件优越,也因此被一些人认为是“贪图享乐、性格乖张、意志薄弱的一代”。 然而,非典使热衷于电脑、外国流行音乐,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发现了生活的另一面,他们在危机面前的言行,也让人们对这些年轻人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看到了死亡、亲情、勇敢和逃避……”22岁的独生女李舒说,“我将永远不会忘记2003年这个春天。”从非典隔离区解禁的大学生黄少芳说:“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懂得好生活来之不易,需要更加珍惜。” 在非典疫情蔓延到学校宣布正式放假的期间,在关于是回家,还是留校的问题上,一些学生产生了分歧。不少学生集体发出倡议:为避免让家人和乡亲感染,大家应留在学校。 大学生宗晓的妈妈说:“非典使儿子突然长大、成熟了。我每次给他打电话,他总是说他挺好,学校每天做消毒防护,班主任老师和辅导员也很关心他们,要我不要担心。真没想到,儿子还挺有责任感。”据不完全统计,非典最严重的时期,北京高校中超过八成学生按照要求留在学校。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胡鞍钢博士认为,非典是中国改革开放25年来遭遇的最大一次挑战。它对中国各阶层的考验是空前的。 心理学家王裕如认为,这一代人价值观多元化,人格独立,富于理性,有强烈的自觉选择能力,并且接受与国际接轨的多种观念。她认为,那些面对非典表现勇敢的年轻人,多数也并不是为了做“英雄”,而是出于朴素的文明公德和敬业精神。 有许多独生子女如今正勇敢地工作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护士李萍的母亲说,平日对“思想进步”涵义与她有激烈分歧的孩子,竟然积极主动地报名到最危险的地方,这让她“非常震惊”。而北大医学部的学生们在危机关头都积极申请到医院工作,没有一人逃避。 与上一辈不同,这批人还表现出了强烈的理性。他们对“逃跑”行为和胆怯心理也持有相当的宽容和理解,而不是强加于人。在网站上,大家对离校同学的心理原因做了很多中肯的分析。 中国目前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专家指出,到202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那时的主要建设者正是这批已年富力强、受过良好教育、掌握专业知识的独生子女们。 http://www7.chinesenewsnet.com/gb/MainNews/SocDigest/Health/052120032314L:37377767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