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7日,在中央教科所学术活动月背景下,课程教学研究部召开了以科学教育为主题的本年度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上刘占兰、郁波和胡军三位研究人员分别做了“加拿大科学教育对我们的启示”、“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两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和“联合国儿基会与教育部基教司合作——东亚太平洋地区学生学业评价研究项目”三个学术报告,将她们近年来在科学教育研究领域和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及主要观点介绍给与会者。参加研讨会的除课程教学研究部全体成员外,还有我所其他研究部门的科研人员。会上大家就关注的问题与报告者进行了学术探讨和交流。这次会议使大家对当前科学教育领域和学科的研究动态有了最新的认识和了解,受到与会者的欢迎。 刘占兰研究员以她近年来参加中加两国政府之间双边合作项目的经历和收获为背景,作了“加拿大科学教育对我们的启示”的学术报告。报告介绍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和提高在职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刘占兰研究员在这个项目中主要负责远程教学资源中小学科学资源的开发和内容设计。研讨会上,她着重介绍了科学教育的目标、探究过程和科学教育的评价三方面阐述了她在研究中的一些最新的认识和观点。谈到科学教育的目标,刘占兰研究员强调探究必须围绕着核心概念展开,我们的教育往往不注重强调概念。任何一个探究的活动没有概念是没有意义的。每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包含三个部分——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能力,学生要发展的探究能力,学生要获得的应用能力。关于探究过程她提出三点,探究是儿童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儿童的初始想法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教师要提出关键问题引导儿童的探究过程。关于科学教育的评价报告者也提出三点,必须关注并及时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必须被评述成能够评价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的评价应该分成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以便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郁波副研究员结合几年来她在研究工作和教师培训中遇到和关注的问题,作了“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在报告中,她提出两个当前值得关注的话题,第一,要向教师提供对学科、对学科教与学深层次理解的机会。提倡教师反思学科的性质,培养他们对学科的整体理解。第二,要帮助教师体验做一名学习者的感觉。深入地考察学生的学习,回顾学生的想法,参与一项对学习理解和意义的构建。接下来她以一节小学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 和一节小学科学“它在哪儿”为例分别论证了这一观点。最后的结论是,儿童的好奇心和坚持性需要得到成人的支持和帮助,教师应具备深层次理解学生学习现象的能力,不断发现和挖掘教学过程中未曾注意而有意义的部分,以促进儿童的发展。报告者特别提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一般性的教学技能,还需要学科的特殊技能,这正是我们的教师所缺乏的能力。我们要注重培养教师解读学生行为的能力和心理学方面的素养。 胡军副研究员以她参加的联合国儿基会与教育部基教司合作的项目为背景,作了“东亚太平洋地区学生学业评价研究项目”的报告。该项目目前已运作了两年。报告着重介绍了项目支柱——SOLO分类法,即学生学习成就评估的方法之一。报告者从项目研究背景、目标和方法,以小学科学学科为例,详细介绍了SOLO分类法在学生学习成就评估中的作用和意义。胡军副研究员指出,SOLO分类法归结为可观察到学生学习成果的结构、层次或水平,它更强调对学生能力的评估,将学生学习成果划分为五个结构(反应水平),即前结构、单一结构、多元结构、关联结构和扩展抽象结构。用SOLO分类法,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而且能理解知识的本质,以及把学习过程引向哪里最合适。项目以小学科学学科为例,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选择重点内容,再将其转化为对生活能力的要求并按照SOLO分类法,设计相应的单一(U)、多元(M)、相关(R)结构水平的测试题目,形成认知结构框架。接下来报告者以小学科学的两节研究课例为依据,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得出运用SOLO分类法反映出学生在某一方面不同的能力水平和教师在某个方面的教学情况,判断测试题目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与其他报告不同的是,胡军老师采取了互动式,在报告前期请与会者分成两组,要求各组分别设计一道选择题,包括题干、四个选择答案和分值(★★★);后各组分别介绍题目设计的依据和注重测量学生的哪项能力。组织这一活动的初衷是为了使与会者对SOLO分类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报告结束后再运用SOLO分类法来验证和测试所出题目是否科学。 报告结束后,与会者与几位报告人就教师培训过程中,如何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教师中科学的理性是多了还是少了;我们的课程标准有问题 如何在题目测试中有所反映,设计的题量是否等值,SOLO分类法能否运用在品德等其他学科中等问题展开了探讨和交流,使大家对科学教育研究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 来源: 中央教科院网站,作者: 黄小燕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