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4月30日报道:“学而优则仕”,对新任科技部部长万钢而言,这是一条水到渠成的道路。
从普通归国学者到科技部部长,万钢仅用了7年时间。在熟悉万钢的人眼里,这与其说是一个为官升迁的奇迹,不如说是一段知识报国的佳话。
昨天,从北京返回上海的万钢召集同济大学有关负责人开了一整天的会,就自己的工作交接等问题进行了商议。按照安排,万钢将暂时继续兼任同济大学校长,直到今年5月20日该校百年校庆活动结束之后。
“海龟”汽车专家
对于身为致公党中央副主席的万钢获任科技部部长,上海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教学试验中心副主任王石泉教授向《第一财经日报》分析,这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体广纳贤才,贯彻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体现。
他说,显然有关部门对万钢已经考察了很久。这个决定说明,中央对科技自主创新及产业化已经极其重视,万钢也将有能力把中国科技管理带向一个新的高度和层面。
万钢的才能被发掘,与教育部和科技部几位部领导的充分信任有关。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告诉记者,1999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委托万钢带领中国留德汽车工业博士工程师代表团回国考察汽车工业,当时正值中国汽车如何发展成为国内热点的时期。考察结果让万钢非常忧心。因为在他看来,中国汽车工业对国外的依赖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与此同时,万钢从当时欧洲爆发的能源危机中受到启发,判断新能源汽车将是全球汽车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于是,2000年,他向国务院提出了开发洁净能源汽车、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
他分析,在传统汽车业领域,各大跨国公司的技术已经发展到非常高的水平,如果中国从零开始做内燃机汽车,势必会碰到一些知识产权的问题,而只有在新领域进行研发,才能规避这些问题。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既是中国汽车业战略发展的机遇,也是一种必需。
据同济大学校长助理董琦介绍,这份建议最终被采纳了。当时的科技部部长朱丽兰还向万钢发出了回国邀请。之后,下一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又将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的重任交给了他。
2000年12月24日,西方圣诞节的“平安夜”,万钢辞别工作了10年的德国奥迪公司,坐上了回国的飞机。此时,他还并没有获得任何正式工作合同,更没有任何单位高薪聘请他。董琦对本报记者说,吸引万钢回国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确实想为中国做点有创新意义的事情。
低调“帅才”
万钢是受科技部和同济大学邀请回国的,回到同济大学后,他从普通教授、汽车工程中心主任做起,再做到汽车学院院长、校长助理、副校长,并于2004年就任同济大学校长。
这次履新后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万钢表示:“与许多同志相比,我自感才疏学浅,特别是在从政经验方面,有很大的差距。”
对此,董琦说,虽然万钢的上升速度在常人看来很快,但他确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出来的。“万校长刚回来之时,赤手空拳,一个人都没带回来,出差也没有科研经费,但他硬是坚持了下来。”
在余卓平和董琦眼里,万钢是个低调、埋头做实事,并善于组织管理的人——董琦把他形容为一个“帅才”。
余卓平说,万钢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超前思维,对于科技和市场前沿的问题特别敏感;二是组织科技攻关的能力特别强,自己做事情也特别投入。这让万钢无论在学校还是项目组都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做项目时,他都会定下明确的规章制度,骨干成员每周一次例会,一般一次都不能缺席。每个项目都会排出明确的时间节点,只许往前赶,不许推迟。”余卓平说。
同时,在做校长期间分管外事的万钢,在对外合作与交流上也“很有一套”。
万钢认为,大学要建立两个平台:一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二是国际人才交流和研发的平台。他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科研不能完全关起门来搞,要有开放的心态,要与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
事实上,同济大学在国际交流中的特点非常鲜明,以欧洲国家作为最重要交流国是该校长期以来形成的特色和传统。万钢上任后,更坚持和发扬了这一特色,不仅争取来了很多难得的项目,更加大了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合作。
“宝贝”“超越号”
经过数年时间的开发,同济大学与上汽集团合作承担的新能源汽车项目,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其新能源汽车“超越一号”至“超越三号”已先后推出。
新能源汽车是万钢和他的同事们的“宝贝”。“超越一号”刚研发出来后,有一次,司机驾车在同济大学校园里测试,当发现前方路面有一根树枝时,司机特意下车将树枝捡开后才继续前行。这一幕成为在同济校园里流传的佳话。
王石泉认为,将自主创新科技产业化发展,将是万钢上任后科技部的工作重点之一。这从他研发和推广新能源汽车的过程可以看出,“也是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要求。”
10多年的企业经验,让万钢具备了敏锐的市场触角。董琦说,万钢在企业经过了全面训练,更能接近产业前沿,这是近几年来同济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不断推新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但对万钢来说,最重要的是,根据国家需求、中长期发展规划,来规划学校的发展,并且与服务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紧密相连,在这一点上,万钢的思路非常明确。”
目前,同济大学在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带动下已经与企业建立了多个联合实验中心,包括与大众、西门子等,还与上汽集团建立了4个工程研究中心。“我们可以称为与企业联系最紧密的学校了。”余卓平笑着说。
“从电动汽车来看,我们当时起步就已经比跨国汽车公司晚了将近10年,但到了今天,世界上提这个话题必有中国。”万钢曾经非常骄傲地在一次大会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