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邓伟志忆述于光远的“和而不同”与“乐而不同”
时间:2008/8/20 15:06:46,点击:0

 

  1979年,从北京到上海刮起了一股“耳朵、腋下认字”的风,又是登报纸,又是上电视,还要办杂志、成立研究会。我虽然不信,但是置若罔闻。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北京车公庄看到了被宣扬耳朵认字的人称为“夺魁”的两姊妹弄虚作假的经过。我一说出来,便遭研究会(筹)头儿的围攻。无奈之下,我只得投书国家科委。1981年秋冬,作为国家科委副主任兼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常务副主任的于光远,便把我这个中国大百科全书上海分社的人,借调到他身边,编写《人体特异功能调查研究资料》。
  在那些日日夜夜里,我领略了光远同志“抓住真理,所向披靡”的大无畏气概。因为盲目相信耳朵认字的人当中,有些人的政治地位比光远同志高。因此,很多人抱着回避的态度,就是一些丝毫不信耳朵认字的大科学家,也是背后反对,公开沉默。因此,当时开展反对耳朵认字的工作十分艰难,阻力甚大。
  有人给于老写匿名信,扬言在于老做报告时将发功把于老推倒在讲坛上。有一位副部级干部,亲自给于老写信,诋毁于老身边坚决反对“耳朵认字”的人,企图削弱于老反对“耳朵认字”的力量。尤其好笑的是,当上面提到的一位“政治地位比光远同志高”的同志赶来祝贺于老从事学术活动50年的时候,于老还与他争辩了几句。我当时看了觉得于老有点过分:今天是你大喜的日子,人家是来祝贺你的,你就让他三分,有什么关系?可是,于老寸土不让。我当时马上想起:什么叫“君子和而不同”,从这两位“君子”身上突显了出来。

  甘肃省政府于1984年邀请于老组团考察。于老在听了省里对基本情况的介绍以后,提出要下去。甘肃名胜很多,可去的地方有的是,光远同志却选择了自宋代以来就是“苦甲天下”的定西地区。谁都知道西藏的日照最多,殊不知,定西的日照比西藏更多。有的地方一年365天不下雨,有的地方曾有过十年不下滴雨的记录。有时看到乌云下来了,农民会跑出来欢呼,以为有甘霖降临,哪知雨水快落到地面时就被蒸发光了,空欢喜一场。当时的定西很穷。光远同志正是奔着这个“穷”字,带我们去了定西“治穷”的。
  在定西,他去了好多农民家里。于老看见农民喝的水很脏,心情沉重,平时爱讲话的他半天不语。于老看见农民家家没有橱柜,全家人的全部衣服就挂在一根只有三四尺长的绳子上,他眼圈顿时红了起来。于老是走到哪里笑到哪里的人,这是我第一次见他落泪。于老带领我们认真讨论了“坎儿井”的改造问题,如何蓄水,如何防止水分蒸发。他反复思考种草的问题。草有多种,种什么草最好,什么地方种什么草最有利于保持水土。他还讨论了引黄河水灌溉的问题。他一口气为《甘肃日报》连续写了近十篇文章。光远同志知识渊博,既从经济学上讲,又从社会学上讲,既从社会科学上讲,又从自然科学上讲,富有震撼力、穿透力。
  鉴于他对甘肃的开发拿出了整套方案,甘肃省政府聘请他为顾问。我们这些随行人员也被聘为地区顾问。顾问有顾问费,于老分文不取,他只许我们接受定西赠送的梨,而且只许收一只梨。这使得定西方面很为难,他们只得挑选大个的梨送给我们。
  现在定西大变样,应当说,有于老的一份贡献。

  熟悉于老的都会知道,于老是一位没有娱乐的人。他自称大玩家,可他自己不玩。于老从不打麻将,从不进卡拉OK,也很少看戏。听过于老唱歌、看过于老跳舞的人,可能没有几个。可我就是有幸既听过于老唱新老版本的《东方红》、又看过于老扭秧歌的几个人之一。
  那大概是1986年,有关方面为了上三峡工程,准备成立三峡省。三峡省筹备处邀请于老带队考察,意思是支持三峡电站上马。当时同去的有21个人。我记得有地质部长孙大光,还有农业部一位副部长、水电部一位副部长以及几位司长等。
  我们一行人,可以说个个都是怀着支持三峡电站的出发点去三峡的。没想到调查结束时,在21个人当中没有一人赞成电站上马。主要理由是:建大电站,水位提高,更容易引起山体滑坡。其实可以在三峡附近的支流上建几个中型电站,发电量与大电站相同,且资金可省去一半。出于上述种种考虑,大家不约而同地不赞成电站上马。不赞成电站上马,也就是不赞成成立三峡省———这与邀请者的初衷是相悖的。
  气氛有点紧张了。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缓和气氛,还是兴致来了,由于老、孙老带头,大家在船头自娱自乐起来。于老边跳边拿条毛巾把头包起来,酷像陕北妇女,逗得考察组和三峡省筹备处的领导笑得前仰后合。如果在耳朵认字问题上于老与几位大人物是和而不同的话,在三峡,因为有于老寓理于情,以理服人,邀请方与被邀请方做到了“乐”而不同。
  (来源:《上海滩》2006年第12期,作者:邓伟志)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世纪体验—沙叶新答《文艺争鸣》杂志编辑朱..
下一篇: 中国博士与23位诺奖得主面对面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