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国博士与23位诺奖得主面对面
时间:2008/8/20 15:05:44,点击:0

 

  夏日炎炎,碧空万里。德国南部小城林岛上,正在举行第五十六届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论坛。今年会议的主题集中在化学领域,有2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这里,与53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青年学者代表欢聚一堂,展开面对面的对话。
  “被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品格感动和震撼”
  经过一周的朝夕相处,中国的博士们有着深深的感受。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孙振宇的话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最重要的收获不是在专业知识上,而是被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品格感动和震撼。”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的邓国初被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沃特·科恩的经历所感动:“很难想象,他为了做实验,竟然在办公室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里住了很久。”
  让北京大学的贾春江感受最深的是诺奖得主敢说真话:“在讨论的时候,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罗伯特·科尔直言不讳地说,现在来看,纳米炭管实际上还没用。他不像其他很多人,都强调未来的重大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他只是客观真实地阐述自己的工作。”在共进晚餐的过程中,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的邸亚丽博士感受到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瑞士科学家科特·乌里齐的“另一种真话”。多次到过中国的乌里齐和她谈到中国社会中的一些不足和弊病,于是邸亚丽就向他解释,说中国有13亿人口,很多东西有不足是可以理解的。但没想到的是,这位诺奖得主很直接也很真诚地对她说:“你是年轻人啊,首先应该想的是怎么去改变!”
  让浙江大学的王勇最意外的是他的奇特遭遇:他每天都会在小旅馆的楼梯上遇到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年女士,开始以为她是“房东大娘”,后来才知道她竟然是位诺奖得主。“她很和蔼,和我聊了很多,鼓励我平和而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的付磊博士曾经给发现炭60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斯莫利教授发电子邮件,希望能够到他那里去做博士后。邮件发出后几个月没有回音,在快要失望的时候,回信来了。“是斯莫利教授委托他的学生回的信,信中说斯莫利教授与白血病做了几个月的斗争,现在去世了,因此不能带我做博士后了。我看了非常感动。”
  “他们广博的知识面让人惊叹”
  在和科特·乌里齐随意聊天的过程中,赵爱迪知道了,这位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竟然拿到过数学、生物、物理、化学的多个学位,甚至还有足球和音乐的专业证书。清华大学的张也了解到,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威廉·李斯克博演奏钢琴和萨克斯都是专业水平,多次参加过音乐会的演奏。而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波兰科学家罗德·霍夫曼
  则是一个诗人,他会6国语言,写作和出版了很多诗歌作品。有个学生问他为什么要搞文学创作,他说的话让人大吃一惊:“我年龄大了,搞科研对我已经结束了,这是年轻人的活,我的责任是去传播科学思想。”
  北京大学的段小洁博士在参加圆桌论坛时惊奇地发现:一大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在台上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内容竟然是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他们都很全面,知识面很宽,而我却不了解这些。来之前,我的一位老师对我说,你一定要看看诺奖得主们都在做什么,什么东西能给人类做贡献,我现在才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我想我们不能只是发表论文,必须要对社会有责任感。”
  邓国初博士问了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瑞士科学家理查德·恩斯特一个问题:“您认为您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这位诺奖得主脱口而出:“指导学生,我的学生们都不错。”而200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施若克教授在回答“您如何处理和学生的关系”的问题时则更加幽默:“一定要激励他们,一定要给他们时间,你看,我已经这么老了,打也打不过他们。”
  “他们做科研是出于单纯的动机,那就是兴趣”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对自己科研的唯一要求。”北京大学的项征说:“诺奖大师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难以忘怀。”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伊文·内何先是做物理的,后来做生物,最后却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
  “我现在做化学,今后想做生物方向,但是一直心里打鼓,不知道能不能做好?”中国科技大学的赵爱迪向科特·乌里齐提出了这个问题,南开大学的陈国颂也向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科学家阿隆·切奇诺沃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去行动吧!不要犹豫!”他们获得了同样的答案。“最重要的是兴趣,有兴趣才能走得更远。只要是你们的兴趣,就应该投入去做,应该坚持去做,这样你们将来才不会后悔。”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波兰科学家罗德·霍夫曼也用自己的故事对此做了最好的注解。1962年,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的霍夫曼出人意料地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为了有机化学,因为这是他的兴趣。他来到了康奈尔大学,和伍德沃德教授一起把简单但有效的对称性和成键理论用到协同反应中,成为现代有机化学和量子化学的重要成就之一,被称为著名的“伍德沃德—霍夫曼规划”,推动了生命科学的研究和人工合成药物的应用。

  (来源:《人民日报》2006年8月3日,作者:赵亚辉)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邓伟志忆述于光远的“和而不同”与“乐而不..
下一篇: 丘成桐访谈录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