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与英国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国际敦煌项目(IDP)第六次会议,于2005年4月23-25日在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丹麦、德国等国的图书馆、博物馆及研究单位的60余位修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其中海外代表24人,国内代表38人。本次会议收到论文35篇,择取30篇在大会上作了交流。 本次会议于2005年4月23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阅览室开幕,开幕式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主持,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英国驻华使馆文化处代表、国际敦煌项目秘书长魏泓,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郝春文先后致辞,敦煌研究院遗书研究所所长马德先生宣读了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给大会的贺信。 英国国家图书馆吴芳思博士在演讲之前,把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两件文献S.5770、S.5860的彩色照片发给大家,请与会的60位中外敦煌学专家、修复专家和图书馆员讨论,这两件文献是应该修复,还是应该原样保存?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先生认为,S.5860事涉敦煌归义军历史时期重大问题,应该尽快修复,以供研究者使用。首都图书馆修复专家张建龙先生则认为可以经过修复专家的妙手,恢复到历史原貌,并延长文献的寿命。而吴芳思博士则认为,为了保持文献的原貌,应尽量避免修复,以免造成修复性的破坏。 国家图书馆善本部主任张志清先生的论文则以S.6349唐咸通写本《周易三备》为例,199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英藏敦煌文献》的图版上,第二纸正面的《中备》“需”、“比”两卦和背面的“谦”卦都是残缺不全的。但在国家图书馆所藏三十年代王重民先生所摄的大英图书馆敦煌遗书照片中,上面三卦的地方虽然可以看出纸张即将断裂的痕迹,但基本还是完整的,比现在看到的图版多出半个手掌大小的一张纸,正背两面多出65字,其中就有伪托孔子弟子子夏所述的筮辞。指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敦煌遗书经过历史岁月的磨难大都已经残破,有些出现了断裂的危险情形,这种断裂即使只是一个字的丢失,也会有巨大影响。因此对濒危珍贵文献进行修复、数字化或抢救性出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南京大学图书馆修复专家邱晓刚先生则基于其30多年的修复经验,提出了一个新的修复理念:古籍修复原则中的“整旧如旧”固然重要,但是“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修复古籍,给后人在古籍保护上留下可操作的空间和余地”就更为重要。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60多位海内外敦煌文献的修复专家和学者,必将推动敦煌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向更深入的层次迈进,并结出硕果。由于敦煌文献的千差万别,这种讨论还将继续下去。 敦煌遗书作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在入藏之初即派专人负责,整理编目,并在三十年代派遣王重民、向达两位先生远渡重洋,到英法德调查敦煌吐鲁番文献,使中国国家图书馆成为敦煌学研究的重镇之一。数十年来我们在妥为珍藏的基础上,进行了长期的整理、修复与编目,并对研究者开放阅览。这些对推动敦煌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国际敦煌项目(IDP)是促进敦煌文献保护、研究以及数字化的国际合作组织。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国际敦煌项目发起单位之一,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国际敦煌项目的各项活动,特别是2001年我馆与英国国家图书馆签署5年协议,英国国家图书馆全面支持我馆对16000件敦煌文献进行数字化工作。双方合作卓有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 国际敦煌项目自成立以来,曾先后在英国萨塞克斯(1993)、法国巴黎(1996)、德国柏林(1998)、俄罗斯圣彼得堡(1999)、瑞典斯德哥尔摩(2002)分别举办过五次国际会议,在敦煌遗书的修复、保护以及数字化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者: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 林世田, 编辑:雁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