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作者有少量《主体认识自由》一书出售
时间:2008/8/20 11:24:30,点击:0

 

书名:主体 认识 自由
作者:何云峰 胡 建 合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6月第一版
现有库存数量:几十本
定价:25元
交货方式:款到通过邮局寄出(免收邮费)。
汇款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上海师范大学(邮政编码200234) 知识与价值科学所 收


内容提要(作者前言):

  在当今种种浪潮的猛烈冲击下,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变。人们大都想把哲学这一理性的王国赶出现实,沉迷于感性生活之中。许多人不能也不愿作理性思考,而只是把感官刺激、感性体验作为唯一的追求。
  如果我们问:“若一个人知道昨天下雨,这是不是表明他有某种知识?”许多人会觉得十分可笑。他会说,只要知道昨天下雨就行了,还管其它干什么?至于为什下雨,气象学家会去研究的。至于他能说出这是不是知识,又不会给他的生意增加两层利润,也不会给知晓今天下雨或不下雨的人带来任何好处。这种回答似乎挺有道理。然而,你不觉得这个人缺少点什么吗?如果人只满足于感知体验,那么他与一般动物有什么区别呢?动物也知道天气下雨。如果下雨,它就会去避雨。
  人之为人,并不在于追求各种感官体验,而在于永恒地作理性思考,也就是不断地反思自身的存在状态和思考人与周围一切的关系。那么,人是如何去理性思考的呢?例如,一个人知道昨天下雨后略加思索便断定:1995年6月20日某地下过雨。这样,他有了关于这一特定日期的天气状况方面的知识。但问题是,这个人是如何从关于“昨天下雨”这一事实的知觉中获得“1995年6月20日某地下过雨”这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观念的。这种观念产生过程也许是极短暂的,但是,其中的机制却是难解的谜。
  认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试图揭开这个谜。人的认识现象是一种独特的现象。人们不可能把大脑解剖开来去直观地观察思考的微观机理,而只能用“黑箱”的方法去分析、寻找谜底。这样一来,对人类认识之谜就很难找到一个确实答案。迄今为止,人们已经提出多种多样的谜底。
  本书作为探究认识之谜的一个尝试,不是要讨论认识论的各个细节问题,而仅就认识论中几个最基本的主题——主体、认识、知识、自由等等——阐述我们个人的见解。虽然如此,全书还是表达了作者个人对这个谜的基本看法。
  认识活动是主客体关系系统的一个层面。认识主体是普遍主体、特殊主体和个体主体构成的组织网络。直接的认识主体以一定认识模式为范导,选择特定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目的推动下发动认识活动。在认识活动过程中,作为理性系统和非理性系统统一的主体要充分调动意识系统(与理性系统相对应)和无意识系统(与非理性系统相对应)的共同协调与合作,以直接反映事实状态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感性综合、知性综合,到理性综合而达到对客体的观念把握(认识结果)。一定的认识结果作为内容要以具有特定含意、形式和关系的命题或判断形式被表达出来。所以,认识结果的直接存在形式是命题或判断。这样的命题经过自我反省、理想评判和实践检验之后,便被确定为具有特定真理性程度的真理。真理再客观化、普遍化就成为真知识。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就是要达到真知境界。在真知识的基础上,主体从一定需要和利益出发对客体的意义、价值加以评价。评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形式(以价值关系方式而不是以认识关系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评价构成与事实性真理相对应的评价性真理。在正确评价的基础上,主体被“外化”,即客体化,客体被“内化”,即主体化。内化过程和外化过程的统一所产生的现实结果就构成价值。所以,内化过程与外化过程的现实直接统一是价值的内在根据。而以真知为基础获取客体价值的过程又是充分展示出主体自由度的过程,它实现由物自体向自由的不断过度。自由,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不是绝对的意志自由,不是听从命运的任臆摆布,也不是认识到必然性之后而产生的自我安慰,而是主体性地位的现实获得,是在调整好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前提下主体所作的种种现实选择。自由就是选择,选择就是自由。主体认识对象的目的就是要增加选择的可能性,扩大选择余地,从而达到实在的自由。
以上是作者对人类认识的基本观点,它们构成全书的中心线索。显然,这里我们并不是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简单三段式来分析认识现象的实质,而是着重于从认识运动的微观机理方面去寻找人类认识之谜的答案。
本书的一些思想曾经在一些杂志上发表,但大部分观点都没有公开过。这些观点的提出除了是两位作者之间的不断讨论和交流的结果之外,还有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陈文江教授的贡献。他参与了一些观点的讨论。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认识主体的网络结构
 一、主客体关系系统与全息认识论研究
 二、认识主体的组织网络模型
 三、主体的认识模式与思维方式
 四、认识活动发生的主体性机制
第二章 理性和非理性、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
 一、非理性对理性的催化
 二、无意识及其认识论意义
 三、无意识概念的历史演变
 四、意识与无意识的协调与合作
第三章 经验与理论的联合
 一、经验与事实
 二、事实与状态
 三、感性经验的真与假
 四、认识过程中三种综合的性质与作用
第四章 认识与真理
 一、真理即真的判断
 二、真理标准的结构
 三、真理量的规定性
 四、真理和知识
第五章 认识和价值
 一、认识是评价的基础
 二、评价的真理性
 三、事实性真理与评价性真理的联系和区别
 四、价值的内在根据
第六章、认识和自由
 一、从物自体向自由的过度
 二、认识、选择、自由度
 三、个人、自由、社会
 四、黑格尔谈自由的规定性
结束语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作者有少量《中国人的心态历程》一书出售
下一篇: 网络时代书香依旧? 中国人阅读习惯变迁有..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