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7日,下同)下午,广东省政协召开“培养、吸引优秀人才,增强广东核心竞争力”的专题座谈会。 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环境与生态研究院院长杨中艺一发言便直指当前学术界的种种不良风气,呼吁尽快净化已经被污染的人才“土壤”,恢复学术界的平静与平淡。 形色功名导致学术道德沦丧 “除了职称之外,中国学术界还有形形色色不同级别的功名,如跨世纪/新世纪人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杰青’等等这些功名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人才水平或人才‘等级’的标志,不仅直接或间接地与个人经济利益关联,而且是各学术单位‘排名’的依据、炫耀的资本,因而备受科研人员的青睐和学术单位的重视。”杨艺中指出,这种人才培养和选拔方式在学术界营造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氛围,严重污染和毒化了中国科研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诱发产生的功利心容易导致一些科研人员采用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作弊的方法谋求各种各样的功名,导致了学术道德的沦丧。 科研人员不能兼任行政实职 此外,杨中艺还指出,目前,科研人员竞聘行政部门领导职务的情况并不少见,还有很多科研人员在学术单位的非学术行政管理岗位上兼任实职,边搞科研边做行政工作。 对此,杨中艺建议,管理部门应该明文规定科研人员不能兼任非学术性行政管理实职,一旦担任非学术性行政管理实职,一旦担任非学术性行政管理实职,应停止其参与科研活动的资格,其指导的学生应转由其他导师指导。在各级学术单位彻底推行民主决策,建立“教授会”制度,定期举行教授会。“ (记者 吴瑕 夏令 黄艳 黎詠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