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2006年硕士研究生复试的高峰时期,几十万名考生在为自己的研究生梦做最后的拼搏。那么在读的研究生过得如何呢?日前,上海大学研究生工作党委发布了该校研究生联合会所作的2004级硕士研究生生活状态报告。报告对该校2004级硕士研究生的经济来源、学习状况、压力来源、生活规划、自我满意度、自我认同感和就业信心等焦点问题进行了调研。
结果令人惊讶,有76%的硕士研究生对自己的研究生阶段没有进行规划,有将近一半的硕士研究生认为自己的实际生活比期待的要差得多。
据介绍,本次调查面向上海大学2004级硕士研究生,发放问卷215份,收回问卷203份,回收率94.4%。其中男生55.2%,女生占44.8%,覆盖上海大学各个专业。
到了二年级很多研究生不知道该干什么
当问到读研以来是否有生活规划时,只有24%的硕士研究生认为自己有非常明确的规划,76%没有进行规划,其中48.5%想过但是没有具体规划,13.7%认为自己是跟着感觉走。
“二年级没什么课了,很多的同学都不知道干什么。”一位研三的同学这样说。
调查显示,50.2%的硕士研究生经常上图书馆,40.9%偶尔去,6.9%基本不去,2%的硕士研究生从来不去图书馆。
87.2%的硕士生表示主要通过网络获取信息,选择报刊的占5.4%,广播占3.4%。8.9%的硕士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在9小时左右。同时,52.2%的硕士生主要休闲方式是上网和朋友聊天。只有4.9%的硕士研究生对专业课的上课情况感到非常满意。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很多同学静不下心来,干扰因素太多。”现在读研二的小罗曾经工作过5年,他说:“很多同学没有进行规划,一是没有规划的意识,跟着感觉走。更为重要的是,他不知道该往哪儿走。读本科时,面对就业压力,选择考研,但是,考上之后怎么读,自己的兴趣在什么地方,目标在哪里,对这些问题部分硕士研究生并不是非常清楚,由此导致定位不准确,就是从上课到兼职,再找工作,这是硕士生3年生活的普遍模式。”谈到这些问题,他有些激动。
回避了本科时的就业高峰读了研究生仍然信心不足
“如果说这种研究生生活安排在3年前还行得通的话,现在已经受到来自社会和就业的极大挑战。”一位即将毕业但目前仍没有签约的硕士研究生这样说,“只有到了毕业求职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安排合理还是不合理,自己得到了什么?挣了很多钱?参加了多少活动?发表了多少篇文章?有多少证书?证书的含金量如何?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许等自己真正明白的时候,你也就要毕业了,没有机会补救,只能扼腕感叹!”他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55.6%的硕士研究生对就业抱有信心,但是43.2%对就业没有信心。
为什么就业信心不足?“就是因为这两年没有过好,没有取得成绩,该做的事情没有做,社会需要的东西自己没有,当然产生迷茫。”一位一年级博士生的同学说。
报告分析认为,现在硕士研究生就业已经由卖方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研究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研究生开始有强烈的危机感。
上海大学一位曾经在高校做过两年大学辅导员的在读硕士研究生对记者说:“在去年以前,硕士研究生就业还不是问题,但到了今年找工作一下难了。在扩招的大背景下,2003年许多毕业生为了回避就业高峰,选择了读研,这些人正好今年毕业。此外,部分学校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两年制硕士和3年制硕士今年同时毕业。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硕士研究生已经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对他们来说,明年的形势更为严峻。分析硕士研究生就业难,单就研究生本身来说,应该从分析他们3年的生存状态入手,就业是他们3年生活的集中展示,是对研究生学习结果的一个根本检验。你平时怎么生活,直接决定着你怎么就业。”
上海大学一位姓崔的老师说:“不可否认的是,研究生面临着比较大的生存压力,但是要平衡自己的方向,在没有生存威胁的情况下,要专注于学习。”他表示,在社会心理普遍比较浮躁的情况下,就要求研究生要拿出宽广的视野来,权衡自己眼前的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基础,“疯狂做兼职是没有自信的表现。”他认为,研究生要从长远来看,看到社会整体的发展趋势,坚定发展的信念,不为暂时的困难所束缚,尤其是不要被眼前一时的较小的物质利益所蒙蔽。“在校研究生100万,在我国整个人口结构中占的比例是非常低的。研究生仍然是社会的精英群体,既然是精英群体,就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现在不少研究生坐下来不能写,站起来不能说,跑出去不能干。
报告分析认为,经济状况、学习状况、压力来源、生活规划、自我满意度、自我认同感和就业信心等问题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要从整体上来分析,而不能把这些问题分开来看,只有这样才能对当前硕士研究生中存在的问题有系统深刻的把握。
一位多年从事研究生就业工作的老师认为,部分文科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坐下来不能写,站起来不能说,跑出去不能干”,这和他们平时的学习状况是分不开的。
面对报告显示的情况,上海大学研究生工作党委副书记李伟一脸平静,“我并不感到惊讶和意外”。他说:“这份报告基本上反映了我校二年级硕士生的生存状态。这些问题在我们学校的学生中存在,在其他高校硕士研究生中也不同程度存在。”他认为,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变化太快,研究生的适应能力跟不上;二是学校的研究生管理和培养中存在着一些与研究生成长不很适应的方面;而学生的自身是根本原因。“很多学生考上研究生后就歇气了,以为船到码头车到站,实际上,这仅仅是新的困难的开始。”
李伟表示,报告的数据基本上反映了上海大学的研究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后在进行深刻的反思,开始自醒,有了危机感。“这是好事情,尽管对他们来说,已经有点晚,但是,对于研一的学生,尤其是对于那些即将跨入研究生行列的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警示意义。”
上海大学副校长、研究生工作党委副书记叶志明教授指出:“考研是为了改变命运,可是等考上了以后,怎么开始改变?很多研究生没有实际的行动,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他指出,读研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的,如果你不努力的话,就是在浪费光阴,就没有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努力了,不一定能完全改变,但是总可以改变一部分,即使问题没有解决,也许会闯出另外一片天地。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