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把研究生培养放在阳光下
时间:2008/8/19 23:07:14,点击:0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只要把学术放在阳光下,大家充分讨论,南郭先生就混不下去。先生混不下去,学生自然也就混不下去

  我们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好混是有名的。读研,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实际上只有入学这一关,而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这一关键性的关卡,事实上演变成了如何通过外语考试和赢得导师垂青。也正因此,研究生招生的腐败问题才如此地被人关注;当然,这里面的确越来越多地充斥了贿赂和交易。

  实际上,研究生教育的公正,关键在于培养过程、特别是出口是否严格。直到今天,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离严格还差得很远。虽然各个学校的研究生院采取了某些改革措施,比如按比例抽取论文匿名评审,不是由导师、而是由研究生院组织答辩等等。这些措施虽有效,但并不能根本改变出口过宽的状况。

  因为在同一个区域内(如果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找人评,成本太高),符合评审条件的同行就那么多,大家早就是故知,而且彼此之间的学生早晚都要相互评的,你今天毙了别人的学生,明天说不定你学生的命运也会落到别人手里。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断不会轻易动杀机。说到底,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主要是靠自己学校来掌握,不可能期待别人为你把关。想严格,关键是自己严。

  严格首先要严肃。现在我们培养的过程,实在是太随意了。以我自己所在专业为例,博士生综合考试(即国外的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考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问你一个与你想要研究的题目有关的问题,二是让你谈一下入学以来的体会。显然,面对这样的考题,考生基本上是不用准备的。

  其次,严格是要讲点学术性。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长期以来一直都没有统一的规范和准则。总是有人以意识形态上正确,来遮掩自己学术上的随意和武断,甚至以这种武断来评判他人,以学界法官自居。不少学术刊物,不仅有定时的宣传任务,而且还必须留出一定的版面,发表那些一开口就指导别人应该怎么做的文章。

  学界如此,我们的研究生培养也就难以免俗。在我们的研究生论文,尤其是博士论文中,时不时地会出现某些理应出现在某些大报社论中的题目。比如,经济学的论文有“如何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政治学的论文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国际政治的则有“如果防止某国对我国的和平演变”等等,不一而足。

  造成这种不严格的培养过程,原因有很多,但至少有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因为这个过程不公开,基本上属于暗箱操作。比较而言,研究生的招生,由于考生以及家长的关注,算是公开多了。每年告到教育部的研招案子不知凡几。近来,网上有关研究生招生的揭底和讨论也大有年甚一年之势。

  以我所在的学校和专业为例,过去博士生的培养过程,综合考试和开题报告,就是几个博士生导师说了算,其中资格最老的导师更是一言九鼎,说过就过,别人根本别想置喙。后来我们成立导师组,本专业所有的教师都参加进来,培养过程让大家参与,讨论投票通过或者不通过,由于非导师的教师没有导师之间那种互相牵制的利害关系,说话就很胆大,而且大家都竞相比着拿学术来说事,规范、标准,问题意识等等都出来了。

  我这时候才明白,其实经过开放以来这么多年的熏陶,大学里的人们至少对于什么是学术其实是清楚的,以前是因为没有机会公开说,大家都在私下里嘀咕。事实上,不仅教师,就是学生对于什么是学术,老师中哪个是做学问的,哪个做得好,也是十分清楚的。像孙立平先生说的那样,在一个系随便问十个学生,肯定知道这个系教师中谁学问最好。

  所以那些混的学生,其实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好,只不过想偷懒混过去。但在后来在这种近乎公开化的“过关”过程中,不仅被“枪毙”的学生的导师没有话说,就是学生本人,也基本上是口服心服。

  人文社会科学界长期以来缺乏学术共识,规范标准混乱,其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术不公开,总有那么些人有意拉着大旗,遮蔽着阳光,使学术讨论有名无实,让南郭先生得以混迹于学界,甚至攀爬上去,从此自定规则,自做法官,弄得整个学界乌烟瘴气。只要把学术放在阳光下,大家充分讨论,南郭先生就混不下去。先生混不下去,学生自然也就混不下去。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张鸣)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北大为什么栽在两个“旁听生”手里?
下一篇: 中国博士后20年内身价大缩水 求职月薪300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