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近日制订《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职责(讨论稿)》,其中一条引人关注:“导师不得把研究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对于未履行育人职责的导师,学校将给予通报批评、暂停招生,甚至取消导师资格等处分。 这一规定让许多学子叫好同时,也引来相关讨论:导师让研究生参与课题,历来是高校培养学生的好方法。学生以怎样形式参与,才能把“廉价劳动力”与“学习和锻炼”的分 寸把握好? 学生:“廉价”与否自有尺度 其实,是否被当作“廉价劳动力”,学生心中自有尺度。 许多学生说,“廉价”二字和金钱没关系。导师与学生是师生关系,而不是老板和伙计的雇佣关系。我们不会去计算,自己为导师的科研课题作了多少贡献,应得多少经济回报;我们更看重能从导师派给的任务中学到多少东西。如果确实有收获,导师即使不给酬劳,我们也愿意参与。 某重点高校哲学系一位研究生说,许多同学很希望能参与导师的课题。通过查资料、做实验、搞调研、写论文,亲身了解科研方法和过程,这比在课堂上学一门课更有用。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科研成果能以论文形式发表,那就更好了。 学生们对“廉价劳动力”有自己的定义:一是导师让学生参与的课题是否与学生科研方向有关。有的导师从企业搞来一些项目,研究层次并不高,与学生的研究方向也风马牛不相及,却硬拉着学生参与,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二是导师让学生参与的课题是否有利于学生提高科研能力。某校管理学院一位学生诉苦,导师的课题一个接一个,每天早上睁开眼就要帮导师干活。干的大都是低层次、重复性劳动,如整天泡图书馆查资料,在电脑上制作表格、填数据。导师一个月会给六七百元酬劳,但自己感觉仍是个廉价劳动力。 导师:牢记职责把好分寸 上海大学这一新规定在该校教师中得到普遍认同。有导师说,“廉价劳动力”虽然看上去比较难界定,但只要我们明确自己教书育人职责,而不是把学生当作赚取名利的工具,还是能作出正确界定的。 华东师大一位博导指出,导师的课题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国家一些基金项目或科技攻关项目中争取来的;一类是从企业拉来的,为其解决产品开发、技术攻关及企业管理等问题。这两类课题让学生参与无可厚非。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后者有助于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现在的研究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怎样找选题、写论文,导师更需要创造条件,让更多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中。 “导师要充分发挥导航作用。”上海交大一位教授说,有的导师把课题任务分给学生后不管不问,到预定时间就直接向学生拿“成果”,这就不好。导师除了交给任务外,应经常对学生进行指导,带教硕士生应由导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带教博士生应由导师指出研究方向,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发现问题。 (文/徐敏彭薇) |